新浪山东 资讯

济南回民中学:一所寻常高中的不寻常改变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教育是一场“唤醒”的旅程,需要的是春风化雨的耐心与静待花开的智慧。济南回民中学,面对“基础薄弱、自信不足”的生源困境,这所看似普通的学校,以其独特的育人智慧,悄然完成了一场从“滋养心灵”到“赋能成长”的静默革命:将心理辅导室打造成“心灵港湾”,唤醒内心的力量;用“踮脚可及”的点滴,唤醒学习的自信;更搭建起多元舞台,唤醒生命独一无二的光彩。

心理空间再造:从“心灵港湾”到“成长加油站”

冬日温暖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济南回民中学心理辅导室的地面上。一位考前焦虑的学生坐在智能按摩椅上,旁边的同学正熟练地为他佩戴生物反馈仪的手指夹。不远处,七八个偌大的架子上摆满了沙盘道具,三五个学生利用课间时间,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沙具。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已是常态。

济南回民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魏秀杰刚结束与一位学生的谈话,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门口,再次捕捉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小艳。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三天在门口徘徊了。女孩的目光躲闪,只是在门外悄悄张望。经验告诉魏秀杰,这个孩子内心积压着很多话,只是在等待一个最有安全感的时机。

果然,几天后的一个午后,趁着辅导室里人少,小艳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沙盘区。她没有直接找老师,而是在沙具架前慢慢转悠,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些小小的沙具。魏秀杰没有急于上前,她知道,有些等待,本身就是最好的陪伴。

当小艳终于坐在魏秀杰面前时,故事的另一面才缓缓展开。通过多次深入交流,问题根源逐渐清晰——这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魏秀杰立即启动家校联动机制,邀请小艳的父母参与辅导。在专业的引导下,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也慢慢打开心结。那个曾经在门口徘徊的怯懦女孩,如今已能自信地走进辅导室,主动帮助其他同学。

这个转变的背后,是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深度革新。2023年10月,学校将心理辅导室从偏僻的六楼迁至综合楼二楼的中心位置,建成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智慧型阳光辅导中心。这里不再是那个让学生望而却步的“问题场所”,而是一个融合自然疗愈与智能科技的温暖空间:晴天时,阳光洒满每个角落;阴天时,智能光照系统模拟自然日光;绿植生态角与小鱼缸相映成趣,生物反馈仪实时监测情绪变化。

“以前学生觉得来心理咨询室是‘有问题’,现在这里是他们的‘心灵充电站’。”魏秀杰说。数据显示,这种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学生焦虑症状自评量表数据下降23%,课堂主动发言率从38%跃升至72%,校园人际冲突发生率下降65%。更令人振奋的是,心理异常学生转化率高达94%。

在这里,创新的不只是空间,更是育人模式。智能音乐放松椅、数字化沙盘、VR心理课堂等设备,让抽象的心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越来越多的“阳光天使”(心理委员)在这里完成从“需要倾诉”到“愿意倾听”的转变,朋辈辅导成为心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学校构建的课程、辅导、家校三维联动机制,打破了教育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协同”的育人新格局。

微习惯重塑:从“踮脚可及”到“自信登顶”

当心灵的土壤得到滋养,学习的种子便开始悄然发芽。在回民中学的教室里,杨怡舟轻轻翻开那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红笔标注错题,蓝笔梳理思路,绿笔标记突破点。这本陪伴她三年的“成长地图”,见证了一个中考位次31252的学子,如何从“理科弱、文科不强”蜕变为高三的“全面突破”。“每天一道基础题、一道错题重做,看似简单,却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她说。

这样的蜕变故事,在济南回民中学2022级学生中不断上演。面对入学时“中考最高分415分,28000名以内仅3人”的现实困境,学校用最朴素的“微习惯”开启了破冰之旅:语文每日一页练字、三个成语;数学每日一题一改;政史地每周一次课本默写。这些“踮脚可及”的小目标,让学习变得可触可及。正如那位地理97分学生的感慨:“原来我也能‘啃下’整本地图册。”

三年来,这份坚持让成绩单写满惊喜:特招线实现“从0到6”的跨越;文化课一段线从5人跃升至40人;21名艺术生用专业特长叩开理想大学之门。

数字背后,是各学科“低起点、小步子、多练习、快反馈”的精准发力:数学以运算训练为突破口,让学生真正“算得对”;英语通过早晚听测强化语感;物理将基础原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用《基础检测》化解畏难情绪。学校还通过建立学科精选题库、实施靶向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我认为这节政治课,在案例与课本衔接上还可以更自然。”“课堂流程设计若能再优化,效果会更好。”新入职教师张悦的课后,政治教研组的讨论热烈而深入。这样的“磨课”场景已成为学校的教研常态。

除了磨课,每周的集体备课更是思想碰撞的时刻。“新教师点子多,老教师经验足,大家在深研高考题、强化知识点联系等方面经常展开深入讨论。”济南回民中学教学管理部主任李靖表示。两年来,教研院专家多次深入校园,围绕深研高考命题、优化课堂教学等关键环节给予精准指导。学校将教学要求细化为“提前三分钟进教室”“建立学生问题档案”等十项具体行动,这些看似常规的“笨办法”,共同构筑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体系。

多元舞台再建:从“一方天地”到“万丈光芒”

当心灵得到滋养、学习步入正轨,每个孩子内心那颗渴望被看见的种子,便开始破土而出,寻找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深夜十二点,济南回民中学语文教师黄娟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当看到“全国一等奖”五个字时,半年来与学生们共同打磨作文的一幕幕瞬间涌上心头。她迫不及待地给济南回民中学校长柳宝福发去微信:“我们做到了!”

在这条获奖路上,有一篇作文被反复修改了六遍。黄娟回忆道:“那个孩子的故事内核特别打动人,但总是偏离主题。有时候他舍不得删掉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我就告诉他:“好的文字就像珍珠,需要一根主线把它们串成项链。”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深夜改稿、一遍遍的推敲琢磨,让济南回民中学的学子在第22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中绽放光彩。”

当最后一记绳声划过赛场,济南回民中学跳绳队的队员们欢呼起来。11月9日,由济南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市校园跳绳比赛圆满落幕,回中跳绳队以团体总分第七名的成绩斩获高中组一等奖,同时将体育道德风尚奖收入囊中。这份成绩单背后,是81支队伍中21支高中劲旅的激烈角逐,更是回中学子用汗水与拼搏写就的青春诗篇。

“孩子们需要舞台,全方位地展示自己。”柳宝福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好每一个舞台,让不同类型的精彩都能被看见。”这句话,正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得到生动诠释。

每天清晨,学校的电子屏都会准时亮起,滚动展示着各类优秀学生:从“运算达人”到“书写之星”,从“进步生”到“腾飞生”。数学组的“运算技能擂台”每周都会诞生新的“运算之星”;英语组的书写比赛让同学们“观笔上颜值,看笔下生花”;语文组的优秀试卷展示,让规范与美感同时被看见;物理组的“水火箭”一飞冲天、“纸承重”巧思搭建;化学组的“烃分子结构大挑战”将微观世界可视化;生物组的模型制作与实验技能竞赛探索生命奥秘;信息技术组的3D打印、环保作品与科幻画创作,则将未来带到眼前。

更重要的是,学校构建了完整的表彰体系:“勤毅奖学金”每年评选30名榜样,“新时代好少年”涵盖九大类别,确保每种美好品质都能获得认可。每一次颁奖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校精心设计每一个表彰环节,让仪式感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普通学生,直到在‘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中因为热心公益获奖,我才发现原来帮助别人也能被大家认可。”一位获奖学生这样说。这种认可,正在悄然改变着校园的生态——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自信心不断增强,力争上游的氛围日益浓厚。

这些育人实践,正是济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正如济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纮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十四五’时期,围绕‘温度与品质’,济南教育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济南回民中学的探索,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入践行——当教育的阳光雨露均匀洒向每一片心田,每一粒种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式,最终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光彩。(济南回中)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