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从“两张皮”到“命运共同体”:山东牧院“山牧模式”打造现代农牧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山东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简称“农综区”)的广袤田野上,一场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这里,没有传统课堂与生产一线的割裂,没有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脱节,更没有人才培养“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育人生态圈”--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而在这片热土上,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牧院”)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牧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山牧模式”。

这不仅是一次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一场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性突破。它让职业教育真正“长”在产业链上,让人才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破解长期困扰职教领域的“校企合作浅表化”“教学内容滞后化”“评价体系孤岛化”等顽疾,提供了极具示范意义的“中国方案”。

一、破局:从“浅表合作”到“实体共生”,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校热企冷”“合而不深”是普遍难题。学校一厢情愿,企业被动参与,合作多停留在“参观实习”“订单班”等表层,难以真正融入育人全过程。山东牧院清醒地认识到:产教融合,必须从“松散联盟”走向“实体共生”,从“利益让渡”升级为“价值共创”。

为此,学院以牵头组建潍坊国家农综区市域产教联合体为契机,率先构建“章程引领、实体运作”的共建机制。2023年,该联合体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成为全国产教融合的“标杆平台”。

“章程是‘基本法’,企业是‘决策者’。”学院将《联合体章程》作为治理根基,明确“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原则,赋予企业与学校同等的议事决策权。企业不再是“配角”,而是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主人翁”。

更令人瞩目的是“1+5+N”实体化运作网络的构建:

“1”是市场化运营中枢——山东天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统筹资源、对接需求;

“5”是按照“校企共筑”理念,学院与惠康饲料、合力牧业等龙头企业股份制合作共建了5家产教融合型实体企业,实现资本、技术、人才深度融合;

“N”则是通过“校建企驻”“企建校助”等模式拓展的多元合作载体,覆盖畜牧全产业链。

这一创新架构,将企业从“社会责任”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有回报、有收益的“战略投资者”。企业获得资本回报、人才回报、技术回报、服务回报,参与育人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产教融合,真正从“口号”落地为“机制”。

二、重构:从“课本中心”到“产业驱动”,打造动态“模块化课程”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的“同频共振”。然而,传统课程更新滞后,内容陈旧,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严重错位。“山牧模式”直面这一痛点,依托联合体实体平台,构建了“需求源自产业、内容校企共定、成果应用于产”的动态模块化课程系统。

课程从哪里来?从企业真实任务中来。

山东惠康饲料有限公司提出“畜禽精准饲喂”技术难题,学院立即联合开发《精准营养与饲料配方设计》教学模块;合力牧业面临“奶牛疫病防控”挑战,便催生了《反刍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课程。每一个模块,都是一次真实问题的教学转化。

谁来开发课程?校企“混编团队”协同共创。

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与学校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将企业操作手册、技术标准、真实案例转化为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教学视频等立体化资源,形成持续更新的“模块库”。

课程如何运行?“平台+模块”柔性架构。

学生先修“共享平台课”打牢基础,再根据兴趣与职业规划,灵活选择《智能环控系统运维》《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动态模块。课程不再是“固定菜单”,而是“个性化定制”。

更关键的是质量迭代机制: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新技术的应用需求,通过联合体反馈机制直达教学委员会,课程模块定期“诊断”“手术”,确保教学内容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三、重塑:从“分段实习”到“全境四阶”,实现能力螺旋上升

传统职教中,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学生难以真正融入产业场景。“山牧模式”创新提出“全境四阶·工学交替”育人模式,将育人场域从校园延伸到产业园,将能力培养从“知道”升级为“胜任”。

1、 第一阶:基础认知(在校)

在模拟企业环境的“金基地”中,由校内“金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授课“金课程”“金教材”,实现“入行”。

2、 第二阶:核心能力形成(在产教融合企业)

进入联合体内共建企业,实行“亦工亦学”。在真实生产线上,由企业“金师”指导,运用“金教材”完成典型任务,实现“会做”。

3、第三阶:综合能力锤炼(在头部企业跟岗)

进入行业领军企业关键岗位跟岗学习,直面前沿技术与管理规范,在顶尖“金基地”中淬炼综合能力,实现“精通”。

4、第四阶:岗位胜任力实现(在目标企业顶岗)

在预期就业企业独立承担生产任务,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这一阶段,是对“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金基地”建设成效的终极检验。

“全境”不是物理空间的叠加,而是在联合体统筹下,将学校、企业、研发平台整合为目标同向、资源互补、管理共治的融合教育空间。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成长,在实战中锤炼,真正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无缝衔接。

  四、革新: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增值”,驱动教学持续优化

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传统职教评价以学校为主,企业标准缺失,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岗位胜任力。“山牧模式”以联合体为平台,首创“多元参与、增值赋能”评价体系。

多元参与:组建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构成的“评价共同体”,企业评价权重提升至50%以上,项目完成度、职业素养等成为核心指标。

增值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四阶能力成长数字档案”,绘制“能力成长曲线”,科学量化其在“五金”资源赋能下的能力增量。

闭环改进:联合体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分析评价数据,精准诊断教学短板,反馈至课程、教材、师资、基地等环节,形成“教学-评价-改进”持续优化闭环。

评价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再是“打分”,而是“导航”。数据驱动决策,让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螺旋式上升。

五、共生:从“资源孤岛”到“价值共创”,打造可持续育人生态

“山牧模式”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价值共生的育人生态系统。

学院构建“四维一体”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1、师资互通:建立“双师型教师工作站”,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产业智慧与教学智慧深度融合;

2、平台互联: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打造连接校园与产业园的“桥接平台”;

3、课程互融: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活页式教材、数字化资源包,实现教学内容“零时差”同步;

4、 数字互享:建设“市域产教融合云平台”,形成“数字资源超市”,支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这个生态中:

学生获得真实产业环境与资深导师,实现“高价值成长”;学校获得企业资源与研发需求,推动内涵提升;企业获得精准人才与智力支持,降低创新成本;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多方共赢,生态共生,产教融合真正从“项目合作”走向“制度创新”。

六、成效:从“山牧实践”到“全国示范”,彰显职教新力量

十年深耕不辍,“山牧模式”已结出累累硕果:

近3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1项,各类国赛获奖18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超90%,平均薪资5820元,用人单位满意度100%。2名学生分获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先进人物、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畜牧兽医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牵头制定国家级教学标准9项。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教材奖4项,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近3年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1500余人次,解决疫病防控、绿色养殖等难题4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38项, 年均为社会输送数千名优秀人才,培训企业员工超1.5万人日,技术服务项目57项,专利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模式已产生广泛示范效应:

被教育部遴选为2024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成果被央视、《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10余次; 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42所高职院校,培训教师超4000人次,受益师生超十万人。

“山牧模式”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成功,更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

结语:让职业教育“长”在产业的土壤上

“山牧模式”的成功,印证了一个真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扎根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它以制度创新破解协同难题,以课程重构对接技术变革,以育人模式重塑能力路径,以评价改革驱动质量提升,最终构建起一个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生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山牧模式”为现代农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它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有用”,更可以“有为”;不仅可以“育人”,更可以“兴产”。

未来,随着更多“山牧模式”的涌现,中国职业教育必将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动能。

[作者简介]王金诺(1970-),男,硕士,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职业指导师、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管理与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资助]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24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合作机制创新与运行效能提升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395)的研究成果。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