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二中“提炼经验破解困惑”课题中期论证分论坛成功举办
教育
关注当思想碰撞出火花,当困惑在点拨中明晰,教科研便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11月25日,济南二中主办的“提炼经验破解困惑”课题中期论证分论坛落下帷幕,但专家的精准点评、同仁的深度交流仍在持续发酵。
从课题主讲人的“复盘沉淀”到听会教师的“灵感迸发”,这场论坛不仅是成果的展示台,更是成长的加油站。今天,我们特别收录了6位教师的真情实感——三位课题负责人的“攻坚感悟”与三位听会教师的“收获思考”,让我们一同聆听这场教研盛宴后的“余音”。
[课题主讲人之声:在复盘里明晰方向]
李智慧(高中英语词汇分层教学课题负责人)
以分层为钥,启词汇教学新境
核心摘要:徐汉东书记“细化学情数据画像”的建议点醒了我——之前的分层虽覆盖了学生差异,但缺乏动态数据支撑。后续要把“单元测均值+课堂表现+创意作品”纳入分层指标,用“基础进阶组”这样的暖心命名,让每个学生都在词汇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论坛上专家指出的‘词汇标准与课标衔接’问题,是我之前忽略的细节。现在我已经开始修订《词汇分层测试卷》,把朗文高频词分级标准融进去,让分层教学更科学、更精准。”
彭博(高中生物实践型学习课题负责人)
从“知识验证”到“价值创造”的转身
核心摘要:孟小倩教授“创新能力需扎根真实情境”的点评,点破了当前实践的瓶颈。之前学生的实验改进多停留在“材料替换”,如今我们计划联合农科院,让“盐碱地植物研究”走进课堂,让生物实践真正服务现实问题。
“最受启发的是‘实践过程成长档案袋’的建议。原来评价创新能力,不能只看最终成果,更要记录学生‘方案设计—问题解决—反思调整’的全过程。下一步,我会把这个思路融入‘生态缸项目’,让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有迹可循。”
许琰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题负责人)
终于成果,更要忠于传承
核心摘要:孙迎辉主任“文本与项目深度融合”的提醒让我豁然开朗。之前的“红楼茶包设计”虽有创意,但文化解读不够深入。接下来要联合生物教师,在“冷香丸”课题中补充中医理论讲解,让学生既懂诗词之美,更懂中医药文化之韵。
“论坛上跨校同仁对‘跨学科教研机制’的追问,让我意识到单靠语文组的力量不够。我们已经牵头成立‘《红楼梦》跨学科教研群’,联合历史、美术教师设计‘大观园建筑美学’专题,让传统文化传承真正‘全科覆盖’。”
[听会教师之感:在共鸣中汲取力量]
张枥键(语文教师):研思并行,做文化传承的点灯人
核心摘要:许琰琰老师的分享让我明白,整本书阅读不是“逐字讲解”,而是“项目驱动”。我打算在《乡土中国》教学中借鉴这种思路,设计“家乡民俗调查”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读懂经典、传承文化。
“之前总觉得《红楼梦》教学难,听完‘导读—通读—研读’的三阶设计,突然有了清晰的路径。特别是‘隐性分层任务’的做法,既能照顾基础弱的学生,又能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下周的备课就这么试!”
宋悦涵(英语教师)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核心摘要:李智慧老师的“表情包记词法”太有启发了!我教的基础班学生总觉得记词枯燥,回去后立刻设计了“单词接龙闯关”游戏,没想到第一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就提升了50%。
“专家提到的‘避免标签效应’让我反思很深。之前随口说‘基础层同学’,可能就伤了学生的自尊。现在我把作业改成‘基础挑战包’‘进阶拓展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了。”
李倩文(生物教师)
以实践为基,让创新能力落地生根
核心摘要:彭博老师的“创新能力四维度”拆解,让我知道该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在“酶的特性”实验中,我不再给固定步骤,而是让学生自主设计“洗涤用品去污实验”,没想到他们真的提出了“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新探究方向。
“‘成长档案袋’的评价方式我已经开始用了。学生在‘植物向光性实验’中记录的‘失败原因分析’,比完美的实验报告更有价值。这让我明白,教科研不是追求‘完美成果’,而是守护‘真实成长’。”
教无止境,研亦无涯。一场论坛的结束,是更多教研实践的开始。济南二中教科研中心将持续创造交流机会,让每一份思考都能落地生根,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研思中成长。如果你也有教研感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