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轮驱动”促提质增效——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
关注关键词:继续教育;管理;学历;非学历
一、案例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双重背景下,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山东省第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实施“双高计划”“升本创大”的过程中,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处)聚焦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轮驱动”,以“规范化、数字化、品牌化”为核心,围绕办学全链条管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能力提升等关键环节破题,形成“特色鲜明、管理精细、服务精准”的继续教育工作模式,近三年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000人以上,年均培训量12万人次,培训收入保持年增长5%以上。
二、办学理念及主要做法
(一)学历继续教育:以“品牌化+数字化”构建高质量培养体系
针对传统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与产业脱节、教学模式固化、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学校以“品牌特色专业”为抓手,从规范管理、资源建设、服务支撑三个维度推进改革,实现学历继续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1、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全链条规范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机制和制度建设,在原有5项管理制度基础上,新增2项管理制度,明确落实教育教学要求,规范教学组织实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校外教学点设置和备案标准要求,将此类事项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议程,经清查、整改和审核后,备案校外教学点7家,明确工作经费分成比例为5:5。强化对校外教学点的监管,制定校外教学站点“考核评估指标”,有效保障了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学校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招生-学籍-财务-注册-教务-考务-成绩-毕业”链条化的全流程管理,并为学员、教师用户配备了7×24小时在线客服服务,以“过程管控”保障培养质量,形成了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有办法、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的良好格局。
2、建强专业和课程体系,推动数字化进程
专业设置方面,紧紧围绕淄博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区域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目前招生专业18个,其中医学类专业3个,理工类专业8个,文史、经管类专业7个。
学校制定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规划(2023年-2025年)》,规范全校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审核、应用与教学管理。升级继续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推动课程资源“云端化”与课程内容“菜单化”。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建设完成101门校级继续教育网络课程、137门校级社区教育课程、15门省级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课程、45门省级社区教育课程,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辐射。
3、建设专业化服务型教学团队,夯实师资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保证本校专任教师占主讲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85%以上为“双岗”教师。结合实际,聘请学校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返聘本校优秀退休教师等参与专业教学,合理选聘企业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和学术以及实践方面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非学历教育:以“精准化+规范化”打造区域服务品牌
学校非学历工作全面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行业)发展”定位,以“精准规范管理”为核心,推进非学历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需求精准对接、过程规范可控、效果可视化”的非学历培训体系。
1、探索实施“一统三分、矩阵协同”的培训模式
一统:由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处)统一管理全校培训工作,统筹制定管控流程、质量标准、检查考核与分配办法等规章制度,调度安排场地、安保、设施设备等资源,负责项目审批、合同备案、数据统计、材料归档以及对接上级主管部门等具体业务。
三分:分权利,向培训工作团队授予立项论证、协议签署、宣传招生、培训与发证等权利;分责任,培训工作团队须承担制定培训标准、课程体系、培训方案及风险防控、客户维护等责任;分收益,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处)联合财务处核算完学校成本之后,向培训工作团队分配收益。
矩阵协同:学校以二级院系(专业)为培训项目承办主体,以教务处、后勤处、保卫处、财务处等职能处室为培训项目服务保障部门,协同形成矩阵式培训工作团队。各团队依托自身优势专业和相关资源,开拓项目并开展特色培训。
2、推进非学历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全流程规范管理
严格执行社会培训项目备案审批流程,实施社会培训工作情况月汇总、年通报,初步实现培训规范化流程化。针对非学历培训“收费多元、合作复杂”等风险点,建立“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审计”的三级规范机制,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合作合规。
建设“非学历教育管理平台”,实现“申报-审批-学习过程材料上传-审核反馈”等全过程在线服务。分步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与数字资源体系,开发新技术、数字技能等课程及资源包,共享微课、慕课、VR等数字化培训资源,推动课程资源“云端化”。遴选优秀教师建成培训师资库,制定推行“培训班级管理方案标准化模板”,探索“互联网+”“智能+”培训模式,实现培训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3、锚定“国家战略+区域需求”,精准设计培训项目
避免“大水漫灌”式培训,建立“需求调研-项目设计-实施反馈”的精准对接机制。依托3个基地(淄博市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培训基地、淄博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3个学院(劳模工匠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精准开展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2024年共计培训项目大类59个,完成应急从业人员与建筑施工安全特种作业人员等各类培训总计142734人次,社会培训到款较2023年增幅11%,实现非学历教育规模和质效的双提升。
三、案例成效与启示
近年来,学校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全国职工教育优秀示范点、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等荣誉称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淄职大”力量。
(一)主要成效
1、数智驱动教育革新,构建开放共享终身教育新生态。聚焦质量提升,《淄博职业学院——数字赋能,助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获评国家级继续教育特色办学优秀案例。发挥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优势,构建“高校-街道-社区”三级老年教育体系,建成11所社区教育学院,11所老年大学分校,20个社区长者学堂,受益人群达14900人次,3项工作成果获评教育部首批“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并获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推介。
2、创新项目载体,促进非学历教育提质增量。学校非学历教育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聚焦淄博市“六大赋能”和“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深度链接新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20条重点产业链,精准开展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近三年完成各类培训超33万人次,年均到账金额2000余万元,1个案例获评教育部“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3个案例获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优秀案例”。
(二)核心启示
1、“需求导向”是根本。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建设,还是非学历教育的项目设计,必须紧扣区域产业、企业和学员需求,才能避免“自说自话”。
2、“数字化”是关键。数字化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更能破解成人学习、培训管理的核心痛点,是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3、“规范化”是底线。只有筑牢招生、培养、培训全链条的规范管理防线,才能实现继续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撰稿人: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赵建业、刘会华、伊云、庞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