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青岛黄海学院学子在第2届中国大学生健身瑜伽锦标赛中喜摘双冠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日前,第2届中国大学生健身瑜伽锦标赛在云南峨山举行。经过激烈角逐,青岛黄海学院健身瑜伽运动队从来自全国约60所高校的6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甲组自选动作大集体三级、混合双人三级两项桂冠,并斩获混合双人三级第四名、女子双人三级第二名,以及团体第三名的佳绩。

“好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而是学校瑜伽育人生态的必然结果。”青岛黄海学院体育教学部负责人孙晓辉的话,揭开了成绩背后的秘密。

跨学科组队,用汗水与拼搏展现青春活力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瑜伽的呼吸与配合中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领队孙晓辉老师的话,道出了这支队伍的独特气质。此次参赛的8名学子,如同散落在校园的星光,因瑜伽汇聚成炬:影视学院的张路远带着艺术生的表现力,医学院的陈秋阳秉持康复专业的精准度,两人搭档拿下了混合双人金牌;教育学院的王庆美、国际商学院的常方怡以耐心与协作,摘得女子双人银牌;国际商学院的张家杭、智慧城市工程学院的王陆佳,用商科思维与严谨态度打磨动作细节,斩获混合双人第四名;教育学院的包小玉、林露在集体项目中展现出扎实的动作功底,助力大集体取得佳绩。

这份跨学科的默契,源于队员们在日常训练中无数次的磨合。“一个体式的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个集体的节奏。”教练赵磊介绍,为了大集体项目的整齐度,队员们每天对着镜子反复训练,张路远主动用镜头记录动作细节,陈秋阳则为队友调整发力姿势,“专业特长在这里变成了团队优势,这正是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赵磊说道。

刻苦训练,场下辛勤付出成就完美表演

荣耀的背后,是从盛夏到金秋的持续淬炼。

七月的青岛热浪滚滚,队员们每天6小时的训练却从未间断。基础体能储备时,瑜伽垫上见证了队员们的汗水;突破三级高难体式时,肌肉酸痛成为大家的常态;打磨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时,哪怕出现一丝节奏偏差都要重新来过。“赵老师常说,瑜伽的精髓是‘身心合一’,我们在重复训练中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王庆美说道。

国庆中秋长假,当其他同学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时,健身瑜伽运动队的训练室里却灯火通明。教练王佳宁带着队员逐字研读竞赛规则,对部分动作进行修改;赵磊逐帧回看训练视频,校准每个体式的幅度与角度,确保“细节零瑕疵”。为了克服紧张情绪,长假结束后队员们走进不同班级的瑜伽课堂进行展演,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完成表演,“从最初的手心冒汗到后来的从容微笑,心理素质的成长比瑜伽技术提升更珍贵。”一名队员坦言。

在此次大学生健身瑜伽锦标赛的集体赛过程中,8名队员如同被无形丝线牵引的整体,前屈时腰背形成整齐的弧线,后弯时展现力量与柔韧的平衡,扭转时呼吸与动作精准同步。当最后一个动作完美结束,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育人沃土,从课程设置到硬件设施全面保障

据悉,为了让瑜伽运动走进校园,青岛黄海学院构建起覆盖全学段的“三维瑜伽课程体系”:大一新生的《健身瑜伽》必修课,让呼吸控制、基础体式成为健康生活的“第一块垫脚石”;定制的选修课让“瑜伽+专业”实现跨界融合,比如为学前教育专业增设“亲子瑜伽”模块,为康复专业强化“理疗体式”教学;健身瑜伽微专业构建了“体式训练+赛事执裁+课程设计”的职业化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已有30名毕业生考取瑜伽国家级教练员资格,成为行业新生力量。

硬件保障同样给力。学校建成800㎡的“健身瑜伽五星级场馆中心”,配备专业训练室、展演大厅和考试中心,高标准瑜伽辅具一应俱全,成为省内高校中设施最完善的瑜伽教学基地之一。“从课堂到社团,从训练到比赛,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完整的成长链条。”张路远感慨,他从大一开始选修瑜伽课,后来加入瑜伽协会,之后又入选校队,“每一步都有学校相关平台的支撑,每一点进步都能被看见。”

更动人的是瑜伽精神的延伸。健身瑜伽运动队的队员们同时也是黄海瑜伽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他们年均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公益教学超1500小时。“在养老院教爷爷奶奶做简易体式时,我们真正理解了‘瑜伽传递温暖’的意义。”林露表示,这种公益体验让大家在赛场上更具共情能力,“我们的动作里不仅有技术,还有温度。”

以赛促育,让瑜伽成为成长的“教育语言”

“前屈使人谦卑,后弯使人开放,扭转使人纯净。”这句瑜伽箴言,恰是青岛黄海学院瑜伽育人生态的生动写照。

此次赛事中,健身瑜伽运动队的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奖牌,更在协作中懂得了责任,在坚持中锤炼了意志,在突破中建立了自信。这些成长与青岛黄海学院“五育并举”的追求高度契合。

多年来,青岛黄海学院通过创新体育活动形式,支持瑜伽项目在校园推广,使得该校的瑜伽项目在各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良性循环。如今,这片孕育了荣耀的“伽园”,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让健康与成长的故事随着黄海浪潮传向更远的地方。(丁一)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