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圆满完成2025级迎新工作
教育
关注金秋九月,新学肇始。齐鲁师范学院校园内彩旗飘扬、处处洋溢着迎接新生的暖意。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服务暖心、协同育人”为核心思路,统筹推进新生报到、家校联动、入学教育等系列工作,为456名新同学筑牢大学生涯“第一站”,圆满完成2025级迎新各项任务,全面助力新生扬帆起航、逐梦新征程。
党建领航强统筹,迎新筹备“零疏漏”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工作启动前,学院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科学制定《2025级迎新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党委书记赵青、院长杜建彬担任组长,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辅导员组成的迎新工作领导小组,设接待引导、手续办理、后勤保障、宣传报道四个专项工作组,实现“责任到人、流程到岗”的精细化管理。
党委班子成员提前优化“一站式”报到点布局,整合信息登记、校园卡发放、宿舍分配等环节,显著提升办理效率。同时,学院充分利用“线上服务”,通过新生群和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提前发布《报到指南》《校园地图》等实用信息,安排辅导员、班主任“一对一”答疑,累计回复咨询500余条,提前化解新生顾虑。
迎新现场,40余名师生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岗”成为亮丽风景。他们佩戴党徽,坚守在济南火车站、校园入口、报到大厅等关键节点,提供“从车站到宿舍”的全链条服务。“绿色通道”专区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贴心服务,并送上“暖心大礼包”。学院领导深入一线慰问新生家长,现场指导工作,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建引领下的服务温度。
数据赋能知新生,特色活动“暖人心”
为增强工作针对性,促进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学院发布《2025级新生数据画像》,全景呈现新生群体特征:456名新生生源覆盖4省,以山东省内学子为主体,多元地域文化交融;2007年出生者成为“主力军”;包含布依族、回族等5个少数民族学子;学生党员6人,共青团员166人,为党团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助力新生顺利启航,学院打造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入学教育体验,让成长在沉浸中发生:于家国叙事中定航向,学院组织观看《爱我国防》主题演讲会,强化国防意识、厚植家国情怀;于科技互动中燃梦想,学院开展“迎新盲盒抽取”“文创展台体验”活动,智能机器人亮相提供流程指引,以科技魅力赋能迎新,融汇专业特色,播撒创新火种;于汗水洗礼中塑品格,军训中,新生们历经烈日与汗水的洗礼,在严格的队列与战术训练中塑造纪律观念和坚韧品格;于团队竞进中凝心力,运动会上,师生方阵步伐铿锵、意气风发,活力四射的啦啦操与象征奋斗传承的接力赛,共同展现了信科学子团结协作、昂扬向上的青春风貌,有效增强了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
家校协同筑根基,入学教育“明方向”
为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学院分阶段召开线上家长会与线下家校共育座谈会,赵青、杜建彬等详细详解学院学科优势、师资力量与育人规划,围绕家长关切的升学就业、教学管理等问题深入交流,传递 “关爱、倾听、信任、鼓励、放手”等科学教育理念,有效凝聚了共育共识。
与此同时,学院举行2025级新生见面会暨“开学第一课”。杜建彬介绍学院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办学成果,寄语新生“志存高远、博学创新”;教师代表孙龙华从专业学习与学术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为新生指明了大学求知的门径;校友代表高翔分享了个人成长经验与深造感悟,为新生树立了清晰的学习标杆和奋斗榜样;在校生代表从同龄人的视角出发,倾情分享了从迷茫到适应的实战心得;党委书记赵青以《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为题讲授“新生第一课”,从“立报国之志、育创新之识、展担当之为”三方面引导新生锚定成长目标。学院还通过新生班主任见面会,为新生配备“成长引路人”,明确了班风学风建设、学科竞赛动员、考研帮扶等工作方向。
此次迎新工作,学院将党建引领贯穿全过程,实现了“零安全事故、零流程拥堵、零新生投诉”的预期目标。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围绕学业帮扶、科创培养、心理健康等重点,构建精准化成长支持体系,助力每一位新生在数字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