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彩重阳 全国白内障日大科普】人工晶状体如何选?

商讯
关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白内障作为中老年人群首要致盲性眼病,其治疗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看得见”,而是逐步向“看得清、看得舒适、看得持久”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白内障手术关键耗材的人工晶状体,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时值国家人工晶状体集采政策实施一周年,又逢重阳佳节到来之际,为积极响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持续提升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的目标,新浪健康特别邀请深圳市眼科医院的冯其高主任与冯丙岂医生,就“人工晶体的分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业介绍。


人工晶体选择:没有最贵,只有最适合
冯其高主任指出,临床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该选哪种人工晶体”,但选择并非“越贵越好”,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眼部条件、用眼需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个性化过程,直接关系到术后视觉质量和用眼方式。选择人工晶体,其实就是选择术后的生活方式。
目前主流人工晶体类型及适用人群
根据人工晶体的光学原理和功能,冯丙岂医生系统介绍了目前主流人工晶体的分类及特点:
单焦点晶体:提供单一焦点的清晰视力,需配镜辅助其他距离,视觉干扰极少,性价比高,适合视觉需求不高或眼部条件复杂的患者
多焦点晶体:通过光学设计实现多个焦点,满足脱镜需求,但可能存在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对眼部条件要求较高
非衍射的景深延长型(EDOF)晶体:通过专有的波前重塑技术,连续扩展焦距,提供优秀的中、远视力以及良好的近视力,能较好平衡视觉质量与光学干扰控制
散光矫正型晶体:适用于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可在治疗白内障的同时矫正散光
个性化选择是关键
两位医生都强调,人工晶体选择需要在视觉范围、视觉质量和脱镜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充分的医患沟通,才能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个性化方案,实现“看得好、看得舒适”的视觉目标。
随着科技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双轮驱动,白内障治疗已步入精准的个性化时代。值此重阳佳节,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中老年群体的眼健康问题,倡导“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科学防治理念;也鼓励子女们更多关心父母的视觉质量,将清晰视界作为温暖陪伴,助力他们乐享“睛”彩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