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铸魂·五维融合” 多元主体共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生态圈

教育
关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创新高校育人模式的号召,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育人队伍,全力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生态圈,使社区成为思政教育、成长指导与服务关怀的前沿阵地,筑牢学生全面发展根基。

图1 多元主体共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生态圈
一、党建引领“四建四定”,创设全员协同育人新格局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深耕‘重义·精商’人才培养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实施方案》为具体手段,以“山小商”一站式学生社区为重要载体,党建引领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引领力。学校党委统筹全校育人力量,构建“1+2+N+1”全员协同育人模式。在学校全员育人工作方案指导下,推动五支队伍下沉社区,构建“五维融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生态圈。

图2 构建“1+2+N+1”全员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制定《“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学生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队伍等内容。学生社区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四建四定”,一是建规划定方向,强化组织保障。学校党委统筹制定社区建设规划,设置“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团组织,筑牢学生社区铸魂育人根基;二是建制度定标准,确保育人实效。建立完善学生社区党建制度,明确党建引领社区工作,落实学生社区铸魂育人实效;三是建机制定计划,深化协同育人。确立社区管理服务协同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学生社区思政引领力深入融合,实现社区平稳运行;四是建队伍定落实,构建成长共同体。扎实推进全体教职工一线参与社区育人工作,实现党建引领学生社区的成长生态圈。
二、育人队伍“五维融合”,构建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
(一)领导干部下沉社区,零距离传递暖心力量
学校全面落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的实施细则》,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深入社区开展“七进”活动,进宿舍、进讲座、进网络、进社团、进食堂、进课堂、进班级,共助学生成长。学校打造品牌活动,“山商下午茶”秉持“及时解决,有效沟通”原则,搭建学校领导与学生联动的面对面交流平台,做到即刻落实或耐心做好说明,构建“师生零距离、诉求零门槛、反馈零时差”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午餐有约”增强师生交流,学校买单的“双向预约”模式,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成功开展63期,累计服务1260名学生。
(二)思政队伍深耕责任田,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是思政工作“一体”不可或缺的“两翼”。思政课教师构建“教室-校园-学生社区”三个课堂,以社会实践、科研竞赛为载体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思政讲座、成长指导座谈会等,让思政教育有魅力、有张力、有活力。辅导员全员入驻社区,执行“谈心谈话+宿舍走访+值班驻校”三项制度,聚焦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应急处置等职责,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
(三)专业导师精准滴灌,构建系统成长支持体系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组建“校内教师+行业专家”双导师团队,完成思想引导、学业领航、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实现“五育并举”。校内教师开展“六个一”结对行动,帮扶一个学生、联系一个宿舍、带好一个社团、做好一堂报告、组织一项活动、走访一个家庭,实现师生结对全覆盖。邀请校外知名教授学者、专家大咖走进社区,打造“社区课堂”,实现“双导师”全员育人,形成“课程+实践+服务”全链条育人,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
(四)管理服务队伍入驻,打通精细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学校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财务处、总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入驻社区,将心理健康中心、保卫处等纳入社区服务队伍,帮助学生准确快捷地解决事务性问题。“山小商”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和延展特色空间,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一站式发展中心”集资助育人、国防教育、学团引领等学生服务功能;“育心服务站”建立心理健康筛查预警机制,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学校联合驻地派出所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室,培育“商院义警”等自治品牌,全天候为学生社区安全护航。
(五)朋辈互助圈层激活,构建学生自治动力系统
根据学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委员会章程》要求,完善校院两级学生自治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委员会、学生会、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组织功能,建立学生社区“楼长—楼层长—寝室长”三级网格体系,做到问题精准对接。设立学生社区功能型党(团)支部,形成党(团)协同管理机制,推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骨干等“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设置“山小商管理员”,构建“随手拍—实时报—快响应”的问题解决模式,深化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广度,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多元主体“固本强基”,激活社区治理效能新突破
(一)机制赋能“保障体系”,激发全员育人内生动力
为提升全员下沉学生社区一线工作的积极性,学校从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构建扎实有力的保障体系,加速“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工作进程。从工作量认定、津贴发放、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为学生社区建设人员提供保障。如将“六个一”结对共建活动纳入到职称评聘考核内容,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形成长效育人机制。
(二)赋权增能“师生共治”,催化学生角色进阶蜕变
学校将传统学生宿舍的物理空间进行重构,打造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治实践的主战场。在学生社区搭建师生共治的多维对话平台,打造思想、技能、身心多领域的实践载体,致力于学生社区自治队伍培养,推动学生深度参与校园管理。学生实现从被动受助到主动成长、从被服务者到治理者的转变,形成共建共享、互助共进的学生社区生态,让“小社区”成就学生成长“大舞台”。
(三)数智赋能“智慧空间”,打造学生社区育人平台
紧跟数智时代步伐,学校推出一款专为学生社区服务的AI辅导员,全面实现技术驱动下的育人能力拓展,完成学生个性化辅导、心理状态监测与干预、日常事务自动化处理等功能,为社区生活带来全新体验。依托学生智慧社区平台,完善“数智+思政”“数智+管理”“数智+服务”“数智+安全”智慧空间,实现数字化集成管理,强化育人实效性和精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