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商院食品工业系“青春励行,向‘盐’而生”社会实践队赴滨州、东营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5年7月中下旬,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业系“青春励行,向‘盐’而生”社会实践队赴滨州、东营,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与产业振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周时间里,青年学子把课堂搬到盐碱滩涂,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对话产业,在黄河尾闾奏响了一曲“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的现代农业协奏曲。 

党建领航,红色动能激活“白色沙漠”

在下河乡村振兴馆,队员们循着“党群同心·盐碱生金”主题展陈,全景式感受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向盐碱地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的奋斗历程;在房岭村“心安村居”,大家走访闲置宅基地改造的乡村驿站、幸福食堂,对“保留乡土味道、留住青山绿水”的乡村振兴路径有了直观认识;与省派第一书记王恩世、平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勇军面对面交流中,“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组织力就是生产力。 

工业赋能,盐霜地里长出新“盐”值

走进山东省鲁盐集团东方海盐有限公司,现代化盐田整齐划一,机械翻盐如浪。企业依托当地高盐度地下卤水,采用“日晒+膜分离”绿色工艺,将昔日制约农业的“盐碱”转化为高附加值食用盐、生活洗化用盐、热敷盐、畜牧软水盐、工业盐等,公司食用盐年生产能力20万吨,带动就业超千人。在生产过程中,东方海盐有限公司注重对盐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减少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坚持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白色沙漠”变成了“白色银行”。此外,鲁盐集团承担着山东省政府7.5万吨食盐储备任务,拥有完善的食盐安全追溯、食盐质量保障及物流配送体系,能满足全省及周边地区食盐安全供应需要。 

种植蝶变,荒滩上结出“甜蜜果”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曾是发展的难题,如今却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各地区立足特色,走出了一条条充满希望的致富路。

滨州沾化区将冬枣打造成盐碱地种植的“明星”。全区30万亩冬枣树的血脉可追溯到600年前的“嫡祖树”。如今,大棚“沾冬二号”采用科学的高干稀枝树形,不仅产量高、糖度好,价格也十分可观,让农户亩均增收不少。6.1万亩设施枣错峰上市,大大延长了货架期。为保障产品质量,沾化区构建了严密的监管体系,从源头把控品质。政府大力支持冬枣产业,不仅给予建棚补贴,还与省农科院合作,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管理。数字经济产业园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产品扫码可溯源,畅销国内外。此外,围绕冬枣衍生出的枣茶、枣木雕刻等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4A级生态旅游区更是串联起采摘园、研学线路等,年接待游客众多,带动了冬枣的销售,实现了三产融合。

东营垦利区不甘落后,“田之源”项目依托先进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成功培育出优质果蔬,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该基地创新采用“农旅深度融合”模式,开展小龙虾垂钓、螃蟹捕捞等趣味农事体验活动,还借助直播带货等新兴手段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周边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耐盐碱大豆在东营也撬动了百亿级产业。山东万得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模庞大,其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蛋白系列产品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营新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集多种业务于一体,食用菌生产智能化,一款平菇还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企业获得政府财政支持,打造产业化链条,未来计划拓展电商与出口渠道。

泰欣农林香梨基地通过科学改良土壤,让昔日的“盐窝”变成了“花果山”,不仅提升了果实品质和收益,还带动了周边冷链、分拣等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3000亩试验示范基地与众多高校院所合作,科研团队入驻开展多项试验,改良土壤效果显著,为科研积累了重要素材。

科研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奋进,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正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养殖破局,盐度里养出“生态鲜”

沾化盐田虾池波光粼粼,增氧机卷起雪白浪花。沾化盐田虾池充分利用盐碱地的水资源,通过调控水体的盐度、酸碱度等指标,为虾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技术员现场演示“三段式”盐度梯度淡化标粗技术,虾苗成活率由40%提升到85%,亩均收益增加2000元。

山东惠泽产业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则依托黄河口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盐碱地水资源,养殖出的黄河口大闸蟹个大肉肥、营养丰富。产业园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了大闸蟹的品质。智慧大屏实时显示溶氧、水温、盐度等参数,标准化蟹公寓、循环水净化系统让“盐碱水”变成“聚宝盆”。水产养殖不仅充分利用了盐碱地的水资源,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盐碱地治理增添了新的活力。

以盐碱地养殖海虾、黄河口养殖大闸蟹等为代表的特色生态渔业,黄河口大米、大豆、滩羊等优势产业,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东营市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畜牧、特色水产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十亿级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让科研示范的“小盆景”变成了产业发展的“大场景”。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青年学子在盐碱滩涂读懂“藏粮于技”

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累计走访3个乡镇、8家企业、2个科研站点,完成调研问卷185份,后续将形成《盐碱地综合利用与产业振兴调研报告》1份,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这场与盐碱地的深度对话,让山商学子们见证了“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的农业科技革命。当盐霜化作稻浪,当荒滩飘起梨香,青年更深刻领悟了“藏粮于技”的战略分量。此次实践中,同学们在党建引领下扎根盐碱滩涂,将红色基因融入实践行动,以青春之力答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时代考卷,用专业技能诠释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盐碱地治理的职责与担当,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