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汶水溯源护耕情 青春聚力绘新篇

教育
关注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汶水溯源护耕情 青春聚力绘新篇
汶水汤汤映夏阳,青衿执卷踏田行。恰逢暑气蒸腾、禾苗勃发之季,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怀揣着文化传承的赤诚与助农兴邦的热望,奔赴肥城市汶阳镇、安驾庄镇等地,在这片沉淀着千年农耕文明、涌动着无限发展活力的土地,开启了一段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本次实践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实践团成员立足专业所长,聚焦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技艺传承、现代农业发展三大方向,深入探访汶阳田的历史遗迹、古村民居、田间地头及产业基地,全面梳理农耕文明的传承脉络、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与现实挑战,致力于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用青春的智慧与行动为这片古老土地的复兴注入新的动能。




溯源农耕,点燃“青智慧”
溯汶水而上,沃野平畴渐次舒展,这便是千年膏腴之地——汶阳田。“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这片承载着《诗经》风雅、镌刻于《水经注》册页的沃土,以“五谷蕃熟,穰穰满家”的丰饶,在齐鲁大地上书写了三千年的农耕传奇。实践团踏着盛夏而来,但见阡陌纵横如棋枰,稼穑井然似文章。岁岁轮回中,先民“服田力穑”的智慧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在这片“膏壤千里”的土地上,我们以青衿之志守护的不只是五谷丰登的愿景,更是中华农耕文明那缕穿越时空的烟火气——因为懂得一粒米的来路,才知万里路的归途。
“汶阳田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农耕文明的密码,我们要用镜头和文字,让这份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青年学子对农耕文化的敬畏与创新之志。实践团深入汶阳镇多个村落,以青春视角溯源农耕根脉,用专业所长激活文化活力,让“青智慧”在田野间绽放光彩。
循着古村落的青石板路,实践团的脚步遍布西徐村、汪城宫村、砖舍村、西南庄村等村落。在各个村史馆里,队员们近距离接触犁耙、水车等老农具,聆听村书记讲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千年约定,梳理族谱中藏着的农耕传承故事,从历史肌理中打捞文化记忆;在古民居间,我们用镜头捕捉“徽派建筑”黛瓦白墙与现代农舍的交融,记录传统习俗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模样,让沉睡的农耕印记在青年视角下苏醒。
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里,青年智慧与匠心独运碰撞出火花。面对张衍洪老人用烙笔勾勒的汶阳田春耕图景,我们不仅惊叹于“以火为墨”的技艺,更积极主动地探讨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如何将烙画融入文创设计、吸引年轻群体,让古老技艺在市场中找到新坐标,青年们的奇思妙想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思路。
在汶阳田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天·地·人”主题展区成为实践团解码农耕智慧的课堂。从古代先民“靠天吃饭”的顺应之道,到现代生态农业“知天而作”的创新实践,我们读懂了农耕文明的进化轨迹。我们深挖“汶阳酥梨”品牌化运营、“河岔口鸭蛋”网红转型等案例,将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振兴故事,转化为可传播、能借鉴的“活素材”。
发挥传媒专业优势,实践团让“青智慧”落地生根:短视频、图文推送在社交平台上线,用青年话语讲透汶阳田的文化底蕴。这些作品不仅擦亮了农耕文化名片,更催生出“文化+旅游”的新可能——游客循视频而来体验农耕,商家主动洽谈农产品合作,青春力量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可视化动能。
“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承者、赋能者。”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深化调研成果,助力汶阳田打造文化IP。溯源农耕的路上,青年智慧正点燃古老土地的新希望,让农耕文明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焕发时代光彩。
科技赋能,激发“青动能”
如果说溯源农耕是青年学子与历史的对话,那么聚焦科技赋能,则是我们用观察与思考,捕捉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创新脉动。实践团循着科技兴农的脉络,走进田间地头探寻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让青春视角与技术实践碰撞出乡村振兴的观察火花。
实践团深入安驾庄镇洼里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地感受“无人农场”与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零散土地整合为连片良田,无人机巡查、自动化播种等技术颠覆了传统耕作模式。调研数据清晰展现着何为“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土地流转与技术升级,洼里村亩均年收益超1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00余万元,更吸引了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为破解乡村劳动力外流难题提供了鲜活范例。
在颜子村农业公司,特色粮食品种的创新实践同样让队员们驻足。蓝麦、紫麦等品种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搭配全流程机械化生产,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拓宽了富民增收的渠道,让大家看到科技如何为传统种植业打开新空间。
汶阳镇砖舍拦河闸的现代技术应用,诠释了科技对农业根基的守护。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这里每年为8000公顷农田提供稳定灌溉,以科技手段筑牢了农业生产的“水保障”。
实践团再度发挥传媒专业优势,将这些科技兴农的实践转化为生动的短视频和宣传短片——在学院官方宣传账号上推广“水利工程”“南茶北移”“煎饼产业园”等特色项目,用镜头记录下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的转型轨迹,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经济焕发的新活力,也让青年创新的“青动能”持续为乡村振兴蓄能。
学思践悟,点燃“青活力”
从俯身触摸汶阳田的农耕根脉,到抬头眺望科技赋能的农业新景,“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的足迹深深浅浅,始终踏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我们以“学”为基、以“思”为钥、以“践”为径、以“悟”为果,让青春的笔触在田野间尽情挥洒,让蓬勃的“青活力”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生动注脚。
“纸上得来终觉浅,躬行实践见真章。”实践团始终锚定“理论+实践”的双轮驱动,在红色文旅与民俗文化的浸润中,打捞精神富矿、汲取奋进力量。走进马家埠红色文化博物馆,泛黄的史料、斑驳的实物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我们凝视着革命先辈与土地相依、与民生相连的往事,在字里行间读懂了农耕文化孕育的勤劳坚韧,如何与革命年代的拼搏精神交织成动人的精神图谱;驻足冯家楼村,“四个一”模式的实践场景鲜活可感——“一块田”整合的是零散土地,凝聚的是村民同心;“一顿饭”暖胃的是空巢老人,温热的是乡土温情;“一碗菜”倡导的是勤俭节约,涵养的是文明乡风;“一壶茶”化解的是邻里纠纷,筑牢的是治理根基,们在田间地头的走访中,清晰看到了党建引领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徜徉马埠村民俗博物馆,非遗展演的鼓点与红色故事的讲解交织,传统技艺的灵动与革命精神的厚重碰撞,让大家真切体会到“文化+旅游”的融合之力,正让沉寂的乡村资源焕发新生机。
驻村的日夜里,实践团的成员们和村党支部书记、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从土地流转的“堵点”到非遗传承的“难点”,从青壮年回流的“痛点”到产业升级的“卡点”,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课题被摆上台面,一场场思维碰撞的研讨热烈展开。我们把调研中记下的满满几页笔记、镜头里捕捉的真实画面,转化为一条条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如何让老农具在文创中“活”起来,怎样用短视频带火乡村研学,这些凝聚着青春智慧的思考,正成为助力汶阳田文化“活态传承”的“青年方案”。
“这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实践课,我们触摸到汶阳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更是一堂薪火相传的思政课,我们于实践中体会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
“作为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学子,我们深知:专业知识是助力文化传播的基石,实践行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农耕文明的永续传承,更需要代代人的守正创新。”
在这片承载着农耕记忆与创新希望的土地上,实践团的“青活力”不仅是走访调研时的脚步匆匆,更是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担当灼灼。当青春的热情与乡村的需求相遇,当年轻的智慧与土地的厚重相拥,便激荡出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
这场社会实践以非遗馆工坊里的匠心技艺、田埂间的现代化农机声、青年学子眼中的创新火花共同谱写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续章:既守护千年农耕的文化根脉,更激发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让古老的农耕智慧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内生力量,将青年的足迹镌刻在汶阳田的振兴画卷上。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己任,用青春之笔饱蘸创新之墨,在农耕文化的长卷上挥毫落墨,为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增添最绚丽的时代注脚,让千年沃野在青春激荡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