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招牌背后的育才密码!从“国字号”到“国际范”,看烟台职业学院的“强基、融合、拓界”育才路

教育
关注在仙境烟台,一所职业院校用一连串“国字号”招牌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轨迹: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一系列称号熠熠生辉,学校走出了一条“强基础、重实践、融产业、拓国际”的办学之路,铺就了万千学子逐梦匠心的沃土,书写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对接产业需求的精彩答卷。
淬炼技能
让每个学子找到成长赛道
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有的被评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有的成长为高校研究生导师,有的扎根祖国边疆建设基层,完成了人生的华丽“逆袭”。
让学子有底气努力在逐梦路上奔跑的,是烟台职业学院“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赛道。

学校聚焦烟台“9+N”产业布局和16条重点产业链,服务深海科技、智能制造、现代化工等企业数字化协同、智能化装配等新型岗位需求,启动专业数字化改造计划——
全力打造模具设计与制造、船舶工程技术2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优势;
新增智能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12个新专业,涵盖海工装备、现代化工、数字媒体等领域,形成超前布局优势;
大力推进智能财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动力电池检测与安全运维等微专业建设,形成融合发展优势。
“名师群”也是烟台职业学院脱颖而出的一张王牌。学校引进培养博士137人、全国技术能手7人,拥有教授、副教授近30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以上名师团队50多个,立项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600余项,共获省自然科学基金26项,立项数量、获批经费均居山东省首位。“近五年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表现优异,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200余项、‘一带一路’等国际赛事奖项100余项,双创类竞赛获奖240余项,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党委委员、副校长邢勤说。
高素质人才的闪光点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学校希望通过多元的校园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高光——无论是在赛场拼搏、在实训室钻研,还是在社团里结识挚友,都能在实践中明确方向,成长为“全面发展+专项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82个学生社团涵盖科技、文艺、公益领域,“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充满活力。男子篮球队两夺全国大学生篮球三级联赛总冠军。在这里,学生既能在3D打印实训室钻研技术,也能在原创思政舞台剧《国家相册》《青春之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提升自我,还能通过“三下乡”志愿活动深入乡村,在实践中读懂中国。
就业不用愁
毕业生企业抢着要
6月22日,烟台职业学院推出“智选烟职·智赢未来”招生全时守护计划,覆盖山东省16地市的30场高招咨询会正火热进行中。
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张俊介绍,在烟职2025届毕业生中,有42名同学喜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10名同学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01名同学被评为“优秀毕业生”,2292名同学实现了升本梦想,更多的学生踏上就业岗位。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烟台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一直都很抢手”,这是很多知名企业的共同认知。麦可思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及就业率走在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烟台职业学院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单设二级院系就业科,率先成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站被人社局评为“优秀”等次。建立毕业生三年跟踪机制,持续提供贯穿毕业前后的一体化就业服务,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此外,构建大型双选会、专场招聘会、网络职通车、精准对接会“四位一体”就业体系,每年为毕业生提供岗位3万多个。与区市深度对接,常态化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千企大走访等活动,年举办“留烟体验日”60余场、“企业体验日”300余场。与山东工商学院、烟台一职等院校联合开展“中高本”贯通培养;与市总工会共建烟台工匠学院,培育工匠人才1.2万余人,入选第一批省级工匠学院;与人社局等携手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年均50场,培育省级技能名师近50名;与市工商联联合开展“与名企对谈”等活动,引导学生“知烟台、爱烟台、留烟台”。
走进烟台职业学院,“全国百所毕业生就业工作布点高校”“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一块块奖牌告诉我们:在这里,每一份努力都能收获回响。
产教融合新高地
攻克企业卡脖子难题
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不仅要看育人模式,还要看其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契合度。
在烟台职业学院实训车间,学生们正在中集来福士工程师的指导下调试船舶管路系统——这样的“实景课堂”,正是学校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
投入2亿多元建设的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实训基地,79个高规格实训室,1.32亿元设备,为学子提供了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更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服务区域产业的重要抓手。学校与烟台市重点产业链链主及龙头企业如万华化学、东方电子、中集来福士等共建了14个产业学院。
学校还牵头成立了智能协作机器人、高端海洋油气装备、现代国际物流、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运维4个全国性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个省级、7个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覆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2000余家单位。通过打造“产业链-产业学院”的“一链一院”特色发展模式,实现了校企需求有效对接,资源有效整合,订单培养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近90%。
“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为那些擅长动手实践、渴望在技术领域深耕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汽修厂学徒工到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再到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烟台职业学院交通工程系教师王广义的成长之路就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
面对产业发展的多变形势,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烟台职业学院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13个博士领衔科研团队,学校共建有49个科研平台,通过与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等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5亿元。
王仲勋博士团队为烟台海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开展的“超高精密机床主轴制造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盖芸芸博士团队与烟台水禾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大蒜腐根病复合生防菌剂开发与效果评价”,创造经济效益1500万元;王影东教授团队与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型远洋渔业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烟台职业学院通过项目共研、技术共克、人才共聚,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奔赴”。
打开国际视野
构建跨国育人朋友圈
6月30日,“2025巴哈马青年夏令营”闭营仪式在烟台职业学院举行。这场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活动,涵盖新能源汽车实训、3D打印体验等环节,让巴哈马师生深深感受到中国职业教育的魅力。

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在职教出海、合作办学、海外培训、交换留学等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了融语言、文化、技能“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
成立中巴和中马国际学院2所海外分校以及中越职业教育共同体;与立讯精密、玲珑轮胎、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等中资企业合作共建巴基斯坦、塞尔维亚、越南3所“班·墨学院”。目前电气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6个专业、25门课程、58个教学资源、2套教学装备获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权威机构认证并在海外推广。
联合百世物流、烟建集团等中资企业在泰国、加纳等国建设海外培训中心,其中加纳海外学习中心入选国家开放大学首批海外学习中心。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技能人才2万人日。
与加拿大萨省理工学院等4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培养来华留学生400余人,今年上半年有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10个国家57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连续4年立项教育部语合中心“汉语桥”项目,为俄罗斯、菲律宾、越南等10余个国家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建设,作为唯一高校代表参加烟台—太平洋岛国零碳合作对接见面会,推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方案,承办的岛屿国家旅游酒店管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培训班即将开班。
从技能培育到就业保障,从产教融合到国际拓展,烟台职业学院以“强、变、融、暖”的发展理念,书写着职业教育的时代答卷。正如学校党委书记陈新姿所说:“我们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使命,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让每一位学子都能绽放独特光彩,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职教力量。”
(通讯员:宫珮珊 孙梦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