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扎根现实土壤,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全球化浪潮与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极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其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关乎个体的精神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与民族复兴的未来。杨海波副教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以扎实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现状、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育策略,为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展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夯实理论根基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问卷调查为核心手段,构建起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作者通过精心设计问卷,围绕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维度设置问题,广泛收集数据。在样本选取上,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从而使研究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整体状况。

以对传统文化自信现状的调查为例,问卷中不仅涉及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传统技艺等具体文化元素的了解程度,还深入探究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愿与行为。通过对大量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作者运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如SPSS等,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种基于实证数据的研究方式,摒弃了主观臆断,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为后续的问题分析和策略提出奠定了可靠的理论根基,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范式。

深入细致的现状剖析,洞察问题本质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挖掘,该书清晰地呈现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研究发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方面,多数大学生能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势,但在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对于革命文化,大学生普遍对革命英雄事迹和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部分学生对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认识不够深刻,在情感共鸣和价值践行方面存在不足。

在传统文化领域,虽然这些年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兴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所提升,但由于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和娱乐化,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同时,西方文化通过新媒体的强势传播,对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部分学生在文化比较中陷入迷茫,甚至出现文化认同偏差。这些现状的揭示,精准地抓住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培育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切实可行的培育策略,指引实践方向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该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育策略,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教育教学层面,作者强调要创新高校文化教育模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实现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作者建议高校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推出优质的文化内容产品。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互动游戏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辨别信息真伪和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此外,该书还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是一部立足现实、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以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切实的建议,为我们全面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提供了清晰的图景,也为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征程中,该书的出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未来有更多类似的研究不断涌现,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青年一代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弘扬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作者:周向军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