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识变、应变、求变,写好就业“大考”的“储建答卷”

教育
关注“能源报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把个人梦想嵌入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行合一。当国家战略成为人生导航,我们的青春之舟就不会偏航。”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研究生气体储运与安全技术党支部书记、储运研22-2的朱淑芳在学院品牌活动“研途有约”中分享自己的求职心得。得益于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她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能源储运行业调研和乡村振兴实践服务,不仅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更坚定了投身能源行业主战场的决心,最终成功签约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随着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升至90.02%,较去年同期提高近八个百分点,学院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实现三步跃升,在保持就业率连续25年超90%的基础上,毕业生升学及签约“三桶油”、中建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就业率超过80%,基层一线和西部地区就业比例继续提升,工程力学专业升学率达到72.9%的历史新高。
面对全球经济云诡波谲、行业深度转型升级、就业市场持续承压的多重挑战,学院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突出思想价值引领,精准优化就业布局,以“识变之智”锚定方向、以“应变之策”破解难题、以“求变之志”持续探索,画出一条就业的“逆势上扬曲线”。
准确识变,优化顶层设计,下好政策保障的“先手棋”
“就业工作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党委书记姚海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中就大学生就业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政策链、队伍链的“双链”机制,筑牢就业保障网。

学院召开大学生就业春季动员会
依托政策链的“硬支撑”凝聚合力。学院坚持落实大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进一步明确党政领导牵头、系主任联动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和目标任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和多项考核重点内容,凝聚起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牵引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强大共识。今年3月份以来,学院开展全院教师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春季“大会战”,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带头和辅导员一道冲锋在大学生就业第一线,抢抓重要节点,深挖就业资源,不断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石。

学院举行储运与建筑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研讨会
依托队伍链的“强磁场”持续发力。巩固优化“学院领导-辅导员-导师-班主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网格化机制,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建6个就业冲刺“攻坚小组”,分别对接未就业学生,针对求职困难、求职需求逐一谈话,制定“一生一策”的具体帮扶措施。创新打造“3名专职辅导员+2名工作多年兼职辅导员+1批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就业指导团队,定期对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周提醒、月分析、季调度”常态化沟通机制,针对2025届毕业生累计召开专题推进会15次,借助校友会资源优势联系企业,现场指导简历制作和面试应聘技巧,让每位师生都成为就业工作的参与者、推动者,充分发挥就业育人合力。
科学应变,强化协同联动,打出供需匹配的“组合拳”
面对行业用人需求整体收缩的挑战,学院在确保学生和企业需求清、情况明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供需更加适配。学院坚持聚焦国家能源储运和工程建筑的战略需求,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双线”战略,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掌握企业在用工招聘、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步建立企业需求台账、分类施策,实现岗位供给量同比增长30%,通过校地、校企合作走深走实促就业的实效不断提升。

学院调研胜利油田牛页一区国家级示范井组
持续不停“走出去”。学院领导带队走访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深度对接国家管网、中建等行业龙头企业,巩固传统就业阵地,同时瞄准新能源基建、智慧建造等新兴领域,挖掘光伏工程、绿色建筑等跨界岗位,全年累计开展访企拓岗150余家单位,新增合作企业20余家,完成新领域毕业生签约10余人。为更好地服务2025届和2024届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学院还将就业招聘会首次开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开辟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对接平台的“第二战场”。在学院与深能巴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环2101班布祖海热·艾力获得学院重点推荐,最终成功签约该企业。

学院邀请中建三局等央企进校开展合作交流
精准高效“请进来”。学院邀请60余家企业进校招聘,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开放日”“项目现场教学”等沉浸式体验活动,不断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举办“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等方式,助力学生在实战中了解行业需求,实现从“被动求职”到“精准适配”的转变。签约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后,土木2101班左晴激动地说:“企业到学院直接招聘更有针对性,公司会很细心、全面地了解我的优势和潜力,也让我在面试现场多了一份底气和自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森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绿城建设集团、山东海普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在学院设立20余万元就业专项奖学金和40余万元学生培养奖学金,30余名毕业生借此机会成功签约,学院也成功获批14个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积极求变,细化帮扶引领,激活教育赋能的“动力源”
“站在铁人王进喜的雕像前,胸中涌起的是一股‘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庆人,接过的不仅是扳手,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入职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储运2105班高筱涵在讲述自己的就业故事时掷地有声地说。这份价值选择的坚定,源于学院坚持不懈地通过入学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院通过课程教育、榜样示范、校友讲座等多渠道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在一个个工程项目案例中校准青春方位。

学院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
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学院将“观念重塑”作为就业工作的核心突破口,将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前置,注重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乐职学堂”系列讲座、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行业变革中找准自身定位。辅导员王加胜在与毕业生交流中多次勉励大家,“任何一个行业永远都需要创新者和破局者,平凡的坚守里,往往藏着最动人的时代答卷和奋斗底色。”
学院层面坚持打造“表彰会+招聘会+研讨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连续邀请中建、中铁、山东路桥、新奥燃气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代表到访学院,就青年大学生培养与职业发展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并现场进行招聘;优秀项目经理进校围绕“本科生就业和选择升学如何选择”“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面临的挑战”等话题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工科实验楼D座大厅的专场招聘会人头攒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就业文化氛围。

学院举办表彰大会,为就业奖学金获奖代表颁奖
学院自2024年起持续开展“中建故事进石大”系列就业分享会,让企业、学校、学生围坐一起,共商共谈促签约,中建一局三公司山东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佳龙说:“学院不仅点对点给我们推送毕业生信息,还会帮助我们把企业的历史文化推介给学生,共同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去年以来,该单位共吸纳学院6名毕业生,为公司发展注入崭新力量。
从西气东输的油气管道到舟山码头的LNG,从工业民用建筑到历史遗产保护,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生的身影正逐渐活跃在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未来,学院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完善全链条的就业育人体系,继续以识变之智的主动预判、应变之策的精准拆招和求变之志的革新突破,在一场场“大考”中交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储建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