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营销系“映山红”服务队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教育
关注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蕴含的时代价值,数字营销系“映山红”社会实践服务队于6月26日至7月1日赴东营市开展了为期6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溯红流守根脉,传非遗润黄河,探实业谱新章”为主题,通过寻根铸魂、数智兴农、生态保护、非遗传承、油城绿动、薪火相传六大篇章,将红色教育、专业实践、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承载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建党104周年之际,“映山红”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发挥数字营销专业优势,足迹遍布垦利区、东营区、广饶县等地的乡村、企业、非遗工坊和生态保护区,累计走访21个实践点,拍摄影像资料百余份,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寻根铸魂篇:溯红流承先辈之志,守根脉铸时代之魂
服务队首站走进黄河文化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和渤海垦区革命纪念场所,通过沉浸式学习,深刻感悟黄河文化的厚重与革命先辈的信仰力量。在《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借助AR技术重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在渤海垦区革命纪念场所,老渤海精神激励着青年学子勇担时代使命,这一篇章为后续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增强了团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生态保护篇:践行绿色使命担当,守护生态美好家园
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东方白鹳宣教中心和湿地保护区,队员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通过实地调研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并在黄河岸边开展垃圾清理行动,以实际行动呼吁更多人参与守护母亲河的行动。

非遗传承篇:黄河畔传非遗绝技,岁月里润文化根脉
服务队探访“杨庙手工馒头制作技艺”、“裕农手工草编技艺”、“陶器烧制技艺(佛头寺黑陶)”、“泥陶手工技艺”、“吕剧”5项从区级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寻黄河三角洲核心城市东营市独特的非遗传承密码和文化生命力,在躬身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感,让黄河之畔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数智兴农篇:专业赋能实践深耕,智引东营产业发展
结合专业特长,服务队深入新欣园果蔬合作社、惠泽集团与绿城黄河口大闸蟹养殖基地,开展数字营销实战,针对农产品品牌推广难题,团队提出“黄河滩特色果蔬”品牌定位,优化电商页面设计,策划“中秋蟹宴”直播活动,并设计“蟹将军·黄河守味人”IP形象,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专业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既锤炼了队员们在产业一线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深化了对黄河流域产业数字化升级的理解,实践成果得到当地企业高度认可,为黄河流域农业数字化转型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青年智慧。

油城绿动篇:共筑绿色经济体系,同绘时代发展新篇
服务队参观了东营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胜利油田科技馆、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绿色发展示范站和东营兆源航空新材料有限公司、东营兆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东营欣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模式,感受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蜕变,探寻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感受到东营在城市建设、能源转型、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蓬勃发展,更深刻体会到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薪火相传篇:薪火相传坚守初心,党建共建同启新程
服务队走进垦利区胜坨镇坨南村,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党建共建签约、走访慰问老党员、举办政治生日会等,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感悟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下一步,数字营销系将以坨南村实践基地为起点,持续深化与黄河流域沿线地区的合作,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队员们用脚步丈量黄河沃土,用专业服务基层所需,用初心传承红色薪火。未来,服务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传播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绚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