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生→准博士生!他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不满足”的高泷!

教育
关注2025年春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泷收到南昌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到中科院1区第一作者,他用7年时间完成了从“被动执行者”到“主动探索者”的蜕变。在学术与临床领域,他始终以“不满足”为刃,在护理科研的无人区劈出一条追光之路。

考研抉择:在实践与梦想间寻找平衡
2021年的实习病房里,高泷看着带教老师熟练操作ECMO设备,第一次感受到重症护理的魅力。“当看到患者在精密仪器辅助下逐渐恢复生命体征,那种震撼让我意识到,护理远不止是执行医嘱。”带着对专业的深度思考,站在就业与考研的十字路口,他选择了后者。
谈及临床实习与考研备考的冲突,高泷眼中闪烁着务实的光芒。备考期间,他把实习医院变成了移动课堂:口袋书里密密麻麻记着护理综合考点;午休时,在示教室刷真题。“临床实习不是考研的阻碍,反而是最好的实践课堂。”他主动与带教老师沟通,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学习空间,协调实习科室工作,高效处理备考日常。“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往往能迸发‘1+1>2’的火花。”备考期间,他将时间切割为三阶段:基础夯实、真题攻坚、模拟冲刺,并提醒后来者,“考研是场持久战,要实践‘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智慧,在这场持久战中保持最佳状态,稳健前行。”
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抉择,高泷的答案简洁而深刻——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他表示,“考研不是逃避就业的避风港,而是深耕专业的登山杖。如果想在护理科研、高等教育或专科护士领域有所建树,学历提升能打开更广阔的天地。多与老师、学长学姐交流,让经验成为决策的基石,获取建议,综合考虑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科研破茧: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探索的蜕变
作为导师的“开山弟子”,这份荣耀如同璀璨星辰,却也伴随着旁人难以体会的挑战与重压。高泷一入学就面临“无前人经验可循”的困境,没有师兄师姐的指引,没有前期坚实的研究基础,只能化身“孤勇者”,在文献海洋中捕捉灵感。他笑称那段时间像“在迷雾中搭建脚手架”,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资源,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哔哩哔哩等,每天泡在CNKI和PubMed里,让思维的航船在其中破浪前行,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科研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
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他牢记“科研要扎根临床痛点”,锁定“ICU后综合征”这一前沿领域,聚焦患者出院后的焦虑、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导师的一句“干好ICU,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他深耕重症护理的信念支撑。从笨拙的问卷发放到流畅的评估操作,高泷在实践中领悟到,真正的护理科研,必须扎根于临床痛点,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技巧,综合能力才能提升。
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高泷参与研发的可视三腔鼻胃肠管,正是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生动表现。这款创新产品凭借可视功能和三腔设计,突破了传统鼻胃肠管功能局限的问题。可视功能有效降低了误插风险,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三腔设计则极大地优化了胃肠减压、营养输注、压力调节等操作流程,显著提升了护理效率和患者的护理体验。目前,该专利已顺利完成成果转化,即将在临床广泛应用,让患者切实受益于科研创新的成果。
科研之路布满荆棘,挫折与困难如影随形。在撰写第一篇SCI论文时,高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平衡临床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综合考量下,他把晚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撰写论文。为保证数据收集的连贯性,加快论文进度,高泷曾在实习科室的医生值班室住了近一个月,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付出总有回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1区重症护理领域发表论文。
谈及跨学科研究,他建议学弟学妹们先专注于一个研究方向,稳扎稳打地搭建起知识架构,再逐步深入学习具体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科研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核心要点,便能在不同领域灵活运用。但他也提醒大家,硕士阶段研究方向不宜过多,应先确保主干稳固,有余力再进行横向拓展。






申博之路:用“科研画像”敲开高等学府之门
选择南昌大学,源于一次“双向奔赴”的学术默契。高泷对心仪导师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浓烈兴趣,使高泷和心仪导师展开了数次深入的沟通。在邮件中,他真诚而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导师研究方向的浓厚兴趣和未来在护理科研领域的初步规划。“邮件里不仅要展示‘我做过什么’,更要说明‘我能为团队带来什么’。”这份兼具数据支撑与学术野心的“科研简历”,让导师很快就给出回应。
申博竞争异常激烈,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高泷凭借扎实的科研基础和坦诚的沟通态度,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在研究生期间,他勤奋钻研,共发表11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这些科研成果,彰显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实力。同时,他对未来研究方向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规划,让导师看到了他的研究潜力和坚定决心。在后续的面试环节,他始终秉持真诚、坦率的原则打动面试老师:从ICU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到风险模型构建,再到门诊随访体系的落地,最后指向博士阶段计划开展的认知干预研究。“护理科研不是空中楼阁,每个研究都应该能回答‘患者能获得什么’。”这种扎实科研实力与真诚沟通态度的完美结合,使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了开启更高学术殿堂大门的钥匙。
对于申博,他建议同学们提前做好论文的积累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争取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性论文,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打造自己的学术专长。同时,他还鼓励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科研方法,如Meta分析等,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考博比拼的不是应试技巧,而是你是否已经是‘准博士生’——有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有清晰的学术规划,更有深耕护理科研的赤子之心。”
追光者的平衡哲学:在热爱中“野蛮”生长
科研之外,高泷的生活充满“反差萌”。他可以为改论文在实验室通宵,也能为看一场音乐节连夜跨省;既能在ICU熟练操作ECMO,也能在旅行中用相机记录不同城市的护理发展现状。“张弛有度不是偷懒,而是为了保持对科研的新鲜感。”他每年用20天时间“逃离”学术圈,在敦煌戈壁看星空时构思论文框架,在上海瑞金医院参观时捕捉学科前沿动态,这种“沉浸式充电”,让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敏锐感知。
回顾最艰难的时刻——发现辛苦半年的Meta分析已被前人发表,他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当时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最后告诉自己‘既然别人已经做过,那我就做更难的干预研究’。”这种“反脆弱”能力,源于他对护理科研的深层热爱。“当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评估工具,被写入临床路径,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获得更好地照护,会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对刚入行的学弟学妹,他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信条”,“不要害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护理学科还有太多未知领域等待探索——从智慧护理设备研发到老龄化健康管理,从重症康复干预到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开出璀璨的学术之花。”
如今,高泷即将奔赴南昌,开启新的学术征程。在他看来,护理科研的追光之路,从来不是孤独的跋涉。“当我们把临床中的‘痛点’转化为科研的‘靶点’,把患者的‘需求’变成创新的‘动力’,就会发现自己始终与无数同行者并肩,共同照亮护理学科的未来。”


从病房到实验室,从本科生到准博士生,高泷的成长诠释着这样的青春追梦之旅:在护理科研的星辰大海中,那些敢于跳出舒适区、始终保持“不满足”的追光者,终将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绽放出属于山一大护理人的璀璨光芒。这或许就是他的故事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学霸的神话,而是一个普通人如何用热爱与韧性,把对专业的初心,酿成照亮前路的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