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疆同心织锦缎 一怀赤诚耀边疆——东营市第十一批中组部援疆干部人才援疆工作综述

新浪山东
关注爱东营讯 两载光阴,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从蓝图变为现实,“南疆菜篮子”成为东营援疆的响亮名片;七百多个日夜,使疏勒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希望澡堂喜气洋洋,知识的光芒照亮孩童求知的眼眸;两个轮回的四季更迭,让疏勒医疗诊所充满希望,中医进乡村、妙手仁心守护着各族群众的安康。
从黄河尾闾到天山南麓,从渤海之滨到西域边陲。2023年5月,东营市第十一批中组部援疆干部人才接过“接力棒”,牢记嘱托、接续传承,用热血浇灌希望,以赤诚镌刻忠诚,在东营与疏勒二十年结对支援中续写鲁疆情谊。
丝路新韵:产业援疆奏响边疆振兴强音
产业项目是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的核心引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6大类、135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这是东营援疆团队以产业为抓手,助力疏勒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两年的时间,疏勒县正在经历从单纯“输血”到持续“造血”的革命性转变,为新疆的广袤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这是一次农业格局的深刻重塑——
撂荒盐碱地、传统耕作方式严重制约着疏勒县农业的发展。新一批援疆干部将农业新质生产力带入喀什绿洲,不仅改写了作物与沙土的对抗史,更让两种时空在此叠印。如今,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一排排蔬菜拱棚、高大明亮的玻璃温室和现代化农业厂房颇为耀眼。示范园构建起一套现代农业体系,技术员利用智能控制设备进行前期试种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的蔬菜品种。育苗中心依据这些数据大规模育苗,菜苗与种植数据提供给租用大棚的农户,开展订单式大规模生产。开展扶持一个产业、引进一个团队、做长一个链条、带动一方百姓“四个一”行动,培育联农带农全产业链更加完善。像巴合齐乡村民布威海丽且姆·图尔荪,从产业园打工农民成长为蔬菜“棚主”,“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疏勒得到无数实践。
持续壮大“南疆菜篮子”,是东营援疆的农业“核心”。2年间,6.7万平方米“红色疆南”加工园区建成投用,郭牌“蔬乐”产业园新建130座高标准温室拔地而起,“鲁疆情”食用菌新上食品加工生产线2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农文旅融合立体发展。“拉长老项目、引育新产业”是新一批援疆团队的战略发力点。目前,羊肚菌已培育出适合南疆的母种并成功试种,正在建设南疆唯一具备独立研发技术的菌种工厂和推广基地。疏勒肉羊产业示范园正分步建设,积极探索育繁推及配套产业链条,贝贝南瓜、串收西红柿、辣椒等已经成为疏勒当地特色。
破“碱”重生增良田——
这是第十一批援疆团队的重要探索实践之一。坚持把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嫁接东营优势,按照“1+1+N”谋划布局,建设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疏勒示范基地,引进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昌平主任两个“国字号”团队,积极推广耐盐碱油菜、杂交小麦、油葵等作物1000多亩,探索盐碱地“以地适种”“以种适地”新路径。
这是一次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
资金来了,依托南疆齐鲁工业园区,帮助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疏勒成为喀什地区工业基础最完善、行业支撑领先的县区。技术来了,疏勒齐鲁数据服务产业园建成投用,4家数据服务企业入驻运营,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初步呈现;理念来了,“组团式”“链条式”援疆开创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这是一次市场联通的共赢——
深化大仓东移消费援疆,先后举办新疆优质农产品“网红+”产销推介会、“心槐美好·共赴孤岛”槐林赏花季新疆优质农品宣传推广、山东援疆“大仓东移”走进黄河口暨合作项目领题揭榜签约活动等20多场活动。推动“大仓东移·好品西进”,深化新疆特色产品进街面、进商超、进社区、进场站、进网媒“五进”体系,举办“一带一路”瓜菜产业发展大会,疏勒瓜菜首次销往中亚,累计销售特色农副产品1.4万余吨、销售额3.6亿余元。
看今日疏勒,从农业筑基到工业强链,从消费富民到文旅融合,一座座产业园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昼夜不息,一张张笑脸写满幸福。产业援疆,不仅带来了机器轰鸣的工厂、硕果累累的田园,更带来观念之变、发展之变、命运之变。
幸福之基:民生援疆照亮疏勒万家灯火
42.8%,伴随着疏勒县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急诊转诊量大幅下降,急诊接诊量创新高。
100%,疏勒县实现“组团式”托管全学龄段全覆盖。
7%和9.6%,2024年疏勒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提升。
两年时间,东营援疆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惠民生,紧抓民生援疆工程,用实实在在的改变,让幸福触手可及。
曾经,“看病难、看病远”成为疏勒县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东营市第十一批中组部援疆干部人才接续“守护生命绿洲”,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为抓手,构建“1个总院+3个乡镇卫生院+N个优势学科”援疆新格局。疏勒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乃至全地区医疗重点医院,新建肾病风湿免疫科、心理医学科、静配中心等6个学科、20多项诊疗科目,新开展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等30多项新技术,粘性骨位点保存术为南疆首例。引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试点“院包科”,创设“疏勒县认知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中心”,填补地方空白。为解决“看病远”难题,东营援疆启动阿拉甫紧急医疗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牙甫泉镇卫生院、巴仁乡卫生院等3个乡镇组团,开展黄河口名中医疏勒行、中医集市、中医进万家,乡镇百姓看病不必“跋山涉水”,家门口也能做手术。
教育援疆,是为新疆未来播种希望的伟大工程。两年间,援疆资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高标准实施喀什二中办学水平提升,改造完成城区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二幼、五幼办学环境大幅提升,惠及学生数十万人。“教育援疆不是简单的建楼建房,而是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星辰大海。”援疆教师们跨越千山万水,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喀什地区第一个实现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到中职、高中、技工学校“组团式”托管全学龄段全覆盖,全面推广学前教育“利津游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在4所学校试点推广匹克球,12所鲁喀两地学校建立结对关系,41名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到疏勒开展送教讲学、送教助研,助力当地师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在援疆教育力量的推动下,疏勒县的孩子们正向着梦想展翅高飞。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力量。在乡村,东营援疆推进建设“疏勒印象·农旅渔歌”等3个示范片区,加强文旅融合;建成南疆首个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实施乡村妇女“疏勒巧娘”计划、“新农人蒲菊”计划,装满百姓致富“钱袋子”。在城市,建设“红石榴·幸福家园”民族团结互嵌共融示范社区、谋划“七鹿鸣”城市书房,建设“仁和里”文化街区和“芙蓉街”国潮街区,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输血”到“造血”,从“援建”到“共建”,民生援疆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还凝聚起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站在新起点上,东营援疆正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助力疏勒群众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精神共融:文化润疆奏响时代发展共鸣曲
当黄河入海的浪潮声和鸣疏勒的竖箜篌,一幅写满民族团结、饱含时代温度的壮美画卷,正在新时代的援疆征程上徐徐展开。
援疆的意义,更在于心与心的交融。两年间,中华民俗“勒家班”在12个乡镇遍地开花,“龙腾华夏·传承有我”中国龙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深入人心;以中华诗词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会、疏勒故事节,延续了千年文脉,在古城绽放新蕊;疏勒古乐舞乐器、乐谱复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沉睡的中华古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教材;东营援疆支持打造的《新疆是个好地方》主题歌舞剧,迈出巡演商演新步伐。
从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体验,到焕发新生的特色田园,再到生态康养的休闲胜地,东营援疆充分发挥疏勒资源禀赋,将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转化为发展资本,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南疆自然博物馆、国家地理自然影像中心正在持续推进,4A级张骞丝路文化景区、3A疆南渔村成为旅游打卡胜地,牙甫泉沙漠胡杨景区、老街花巷渐成体系,多点开花态势日益凸显。钓鱼锦标赛、飞盘赛、迷你马拉松比赛、叼羊赛,持续聚人气、增活力,在促消费、展形象、扩大影响力等方面效应明显,东营援疆走出了以赛促旅、以旅兴文的新路径。
聚才砺能:丹心筑梦绘就建功东勒新成效
援疆之路,是一曲舍家报国的生命交响。
2023年以来,东营市援疆13名干部、66名医生、95名教师、35名农技等人才,1025名支教大学生,接续传承奋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搭建起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喀什噶尔的校园,在乡间诊所里托起无数生命的希望。他们告别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情怀化作扎根边疆的坚定。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每一名援疆干部的必答题。在疆期间,东营援疆的干部人才以创建“正航笃行·建功东勒”党建品牌为引领,严约束、厚关爱、常比武,打造“工作有声有色、战友有情有义、生活有姿有味”家文化。
“看干部就要看项目、看项目就是看干部”,为确保工作实效,东营援疆干部人人担任项目长,指挥部实行“全程跟踪+动态考核”,建立项目“硬功夫榜”、竞进述评、自查互纠等机制,竞进比武、激发热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扎实的援疆铁军,用两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令组织满意、群众点赞的援疆答卷。
巍巍天山,见证着东营援疆的赤诚与担当;浩浩黄河,奔涌着两地携手的情谊与力量。援疆不仅是接续传承、初心使命的奔赴,更是双向奔赴、心灵合奏的共鸣;不仅是东西协作、合作发展的助力,更是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奠基。站在时代的新坐标上,东营市第十一批中组部援疆干部人才将以更坚定的步伐、更炽热的情怀,扛起正航笃行、建功新疆的东营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