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瓷脉搏,塑写青春信仰 ——章丘一中高二学子开展沉浸式龙山瓷非遗传承文化研学

教育
关注
2025年4月3日,章丘一中高二级部组织500余名师生开展“徒步研学·青瓷脉搏·千年窑变”主题实践活动,通过“ 陶瓷工艺探索+红色匠心传承”的创新融合,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中华文明脉络,厚植家国情怀。


启动仪式:从书本到绿野

清晨,高二师生齐聚思源广场举行“出征仪式”。

校长张勇寄语全体同学:一要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收获;二要注意安全,听从领队指挥;三要维护一中人的形象,彰显当代青年的风采!

年级负责人赵小花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鼓励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好的成长在路上,希望同学们作为探索者、观察者、研究者,能一路体验、一路成长,用脚步丈量远方,用研学点亮青春”。
张校长为各班授“出征旗”。



各位班主任慷慨激昂发表启程宣言。







全体师生沿预定路线出发,开启研学之旅。





沿途春风拂柳、百花盛开,原野开阔、碧草萋萋,正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瓷路寻根:从泥土到文明的解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参观龙山瓷展览馆,深入了解龙山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及传统文化价值;



在千年窑变博物馆,化学课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活”了起来:学生对照不同时代的釉色标本,亲手绘制出温度梯度下的“窑变色谱图”,更在拼合仿古瓷片的过程中,破解了龙山青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密码。


红色淬炼:泥与火中的精神火炬

大家漫步工业遗址区,感受陶瓷工业的发展变迁,体会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融合;




党建文化馆内,一段1952年瓷厂党员攻坚“建国瓷”的纪录片引发热议。学生们化身历史见证者,沉浸式体验技术封锁下的配方实验过程。“从前觉得工匠精神很抽象,但看到老一辈党员在陶土上刻下的‘自力更生’划痕,突然读懂了课本里的‘筚路蓝缕’。”高二(7)班王先斌同学在研学总结中写道。
劳育实践: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

陶艺工坊里,同学们现场体验拉坯制作,亲自感受泥土在手中逐渐成型的奇妙过程。









拉坯机转动的不仅是泥胎,更有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印着“星辰大海”字样的航天主题茶盏、融入春晚机器人刻纹的各种花器……让陶艺师傅赞叹:“孩子们正在用新语言讲述老故事。”
美育启迪:走出课本的素养课堂

讲解员带领师生们参观沃泰美术馆,欣赏各类绘画艺术精品,领略艺术的多元魅力;

观摩山东旅游书画院及山东女书法家协会著名画家现场创作,并进行艺术研讨交流。

现场一幅装置作品《破碎与重生》成为焦点——用青瓷残片重构的当代艺术体,让全体师生开始重新思考“完整”的定义。
教育回响:文化传承的青年担当
当学生指着自己烧裂的陶胚说“这就是历史的温度”,我们知道,教育真正发生了……





这次研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度参与了非遗活化进程,解析了龙山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工艺密码。通过美术馆沉浸展、陶瓷馆显微观察、党建教育基地精神传承,构建“历史—技艺—精神”三维认知体系,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刻理解,树立了深刻的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