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兰树蕙 | 初心如磐,诲人不倦——走近济南大学杨立志教授

教育
关注
个人简介
姓名:杨立志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称:教授
杨立志,现任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山东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等课程,主持的“杨立志工作室”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曾荣获山东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山东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骨干教师、济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统战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山东省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1项、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1门。
初心不改 使命不怠


作为高校教师,杨立志认为自己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才能永不褪色”。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的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地去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杨立志也切身实践着这样的观点,在他的办公室里,陈列着许多党史学习相关的书籍,甚至还将一些名词名句挂在了墙上,供自己随时思考。同事们眼中的他是一个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对待教学工作非常热爱、对待教学热情投入、对待学生宽严相济的人。杨教授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深耕,曾主持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的专著《社会整合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研究》获得过山东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他说:“每当个人价值通过科研成果得以展现的时候,每当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并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时候,这些都会激励着我坚持下去,从而依靠学习把我的研究工作推向新台阶。”科研与教学往往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教学就会存在说不清、讲不透、肤浅化的现象;没有深思熟虑的教学,理论研究将难以对标前沿、有效深化。杨教授深谙这一道理,并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中勤耕不辍,加以实践和检验。即使是没有鲜花的舞台,抑或是没有掌声的独白,但紧握粉笔的手,总能描绘出灿烂的花园。
源于热爱 始于坚持

思想政治学科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它的严谨性,言辞的准确性,在常人眼中,它是严肃的,是枯燥无味的,而杨教授却能在这条路上走得坚定长远,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了初心。杨教授始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获得感”。正所谓爱者自知,只有从自身的热爱出发,才会忽略政治涵义本身的晦涩,对其产生深入探寻的意念。当然,除却一腔热爱,杨教授在自身的研究道路上还收获了更大的意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带给人的价值实现。
卓然睿智 润物无声


除了教学和科研,平时的生活里,杨教授常常找学生来办公室谈心,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帮助同学们解疑答惑。对于大学生的发展,结合当代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再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这一话题,他认为要想实现两步转化,首先就必须要把知识学扎实,没有雄厚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转化就是空中楼阁。所谓转化,简单来讲,正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结合自身经验他认为思想政治也是需要实践的,自身的课题研究、各地走访交流就是实践,包括在课堂上,更好地去改进教学,也是实践。只有真正理解实践含义,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才可以很好地完成两步转化。此外,杨教授强调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以下三点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学习其他知识,善于从生活中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视野;二是思维能力,他认为培养思维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要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能力,能不能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三是政治能力,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政治判断力,同学们要从阅读党史和学习思政课开始,积累知识,厚积而薄发。
杨立志教授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怀,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改革发展的壮阔图景紧密相连,同时将满腔热血倾注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历史洪流之中。他以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身份,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书写着激励人心的时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