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专业,“智”面未来丨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
关注
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数字时代发展的未来财经人才,山东财经大学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421’行动计划”,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现推出山东财经大学“‘数’说专业,‘智’面未来”系列,展现各专业建设新风貌。本期,请随小编一起走进公共管理学院吧!
一、学院简介
公共管理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均已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社会保障为省级重点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优势学科,设置公共政策与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学科在最近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成绩;入选2022年山东省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准培育学科。

学院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拥有山东省社科理论研究重点基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基地”、山东省“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土地科学与政策”泰山学者岗位、“山东省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创新智库”“山东省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A类)——数字治理与公共政策创新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

学院高端综合创新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6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0%。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一批杰出人才。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国际上个别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水平科研成果孵化的基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
二、专业介绍
行政管理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2000年,是山东省财经院校首批设立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已形成本硕博贯通的立体化高质量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核心专业),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等级B+,为省属高校同类专业最高等级。

行政管理专业历史沿革
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需求,着眼于数智时代国家与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社会责任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素质素养”为目标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精神、创新精神、法治精神和国际视野,扎实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大数据技术、前沿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熟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规律,善于运用学科基础理论、前沿知识、数据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行政管理、数字治理、政策制定、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行政管理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数字时代的公共治理将是型塑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变量。行政管理专业适应数字时代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适应时代与引领时代的标准,扎根中国实践,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善创新、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本硕博贯通的高质量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经典理论、时代需求和未来引领的内容充分融入全周期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1、时代引领,交叉融通
立足我国行政管理的当代实践,打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算法、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智能技术和工具为底层架构的数智化公共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数智时代的多学科交叉融通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时代需求,具有全球胜任能力、公共领导能力、变革创新能力、扎实专业能力、交叉融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公共精神、创新精神和法治精神的高层次行政管理人才。
2、创新驱动,知行合一
依托省社科理论“新旧动能转换”重点研究基地、省“大数据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省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等高端创新平台,以及与浪潮集团共建的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2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为着力点,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融合,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培养创新素养高、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优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行政管理人才。
3、数字赋能,融合创新
着眼于数智时代国家与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基于数字赋能、融合创新的建设理念,从教育思维革新、教育模式优化、教学资源协同、教学平台升级、教学内容融合、教育手段创新、数字师资完善等方面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专业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创新,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认知,擅长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治理的高水平公共治理人才,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人力支撑。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特色
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任教师27人,高级职称占比56%,博士学位占比85%,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9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等为引领的一流师资队伍。
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CSSCI、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省部级领导批示5项;获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教学、科研奖项30余项。

行政管理专业教师

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代表性获奖

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代表性论文
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构建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教育相结合的模块化分类培养体系,打造“专业+创新型”“专业+应用型”的精准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课程有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原理、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政府规制经济学、应急管理、数字政府概论、公共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数字治理前沿专题、全球治理现代化前沿专题、电子政务实验等。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前景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行政管理、数字治理、公共服务、政策制定、科学研究等工作,并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了大量优秀研究生生源。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2024年,行政管理专业3-615宿舍的六位本科生部实现了高质量升学。其中,唐丹妮考入同济大学,曹嘉韵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依然获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Offer,王晓雨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翟鑫鑫推免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敖星坤考入山东财经大学。

行政管理3-615宿舍全员升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山东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首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的重要组成专业、山东财经大学首批A类专业、校级重点专业,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等级B+,为全省同类专业最高等级。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史沿革
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立足于党和国家对劳动与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熟悉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掌握扎实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突出、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富有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突出、勇于探索创新、职业能力卓越、综合素养全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一是彰显专业价值,以课程思政带动公共理念和专业精神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优势,强化课程思政,培养过程彰显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公共价值理念、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精神的学科属性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同舟共济、合作共享”的专业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为学生奠定扎根基层大地,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
二是彰显财经特色,以多学科交叉带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围绕学校办学优势,以富有财经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为根基,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既具备厚实的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功底,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又系统掌握社会保障、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等专业技能,为胜任政府部门、金融保险行业、医养康养行业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特色
三是彰显分类发展,以特色课程体系带动分类型人才培养。通过课程内实践、专业实践课、社会实践等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各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等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夯实实践和技能基础。开设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公共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科学思维训练、专业论文写作、数字社会保障前沿专题、数字人力资源管理前沿专题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为学生考研深造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功底。
师资队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博士16人,省级一流或精品课程5门,教师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教学奖励20余项。近五年,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5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学生获“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竞赛省级及以上奖励36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团队
课程体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基础上,构建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和独立实践课程模块相结合的分类培养体系。以特色课程体系带动分类型人才培养,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开设的核心课程有管理学、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数据挖掘与分析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前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都表现优异。学生就业前景广阔,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单位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税务局和工会,以及浪潮、高速、电力、银行等大型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毕业生深造率明显提升,考取学校层次也有显著提高。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考取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部分毕业生去向
城市管理专业
山东财经大学是山东省内设置城市管理专业最早的院校之一,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3年学院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硕士专业,组建了城市与土地资源管理系,逐步探索“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的本硕贯通式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并于2017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性专业群。2022年以来,城市管理专业先后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等级B+,为全省同类专业最高等级。
培养目标
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城市管理的创新人才
两个方向: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以培养数智时代下具备解决复杂城市治理问题能力的城市管理者、掌握数字技术的国土空间规划实际操作者为目标。

城市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与知识:学习现代城市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城市管理理论和技术。
管理能力:培养宏观和微观管理技能,从城市规划到社区服务,破解城市密码。
信息化应用:适应数字化时代,用科技手段助力城市管理。
国际视野:拓宽国际视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城市管理创新者。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城市社会团体综合部门、城市规划设计企事业单位等领域施展才华,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专业特色
学科交叉融合:本专业基于山东财经大学经管学科优势,融合工科技术,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智慧城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社区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打造智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致力于解决城市复杂系统问题。
数智化教学:重视数据在城市问题解决中的作用,致力于实现教育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教学理念、资源整合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智化迭代创新。
三元融合贯通:将优质科研、产业资源融入培养体系,实现科教、产教、理实的“三元融合”。通过优化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资源中,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共同体建设、联培拓展等途径,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资源,提升实践实训的实际效果。

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参观济南市垃圾处理厂
师资队伍
城市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队伍,教师学缘结构涵括了经济学、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门类。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3人;14人毕业于211、985院校;博导1人,硕导7人;海归1人;青年泰山学者1人。

城市管理专业教师团队
课程体系

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搭建思路
学科基础课程: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府规制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
管理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公共伦理学、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
城乡规划概论、城市管理学(双语)、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国土空间规划、社区管理、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管理案例。
专业方法课程:
研究技术与方法(理论+实验)、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实验)、数据挖掘与分析、Python编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公共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城市管理论文写作。
专业特色课程:
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学、地图制图学、城市土地开发与管理、不动产评估。
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通过考研、出国深造、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就业。继续读研的毕业生凭借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受到学校和导师的高度评价,部分学生已攻读博士学位。在各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大多成为业务骨干,部分优秀者更成为中高层领导者或重点培养对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和素质给予高度评价。

城市管理专业优秀学生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