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招季|济南大学学院推介:水利与环境学院
一、学院介绍
1
学院概况
水利与环境学院是济南大学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2009年由城市发展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2018年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学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胡晓农教授担任学院院长。经过四十余年的办学积累与沉淀,学院初步形成了“水利学科特色鲜明,水利、环境、地理学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总体学科布局。
学院积极建设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的各种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建有水资源与水环境专业相关实验室等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3个,教学实践合作单位20余个。建有山东省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控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水资源安全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态固碳与捕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资源与水环境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与应用中心、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控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黄河流域下游地下水精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资源化利用特色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2
学科专业优势
学院拥有山东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学科教学(地理)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地理科学(师范兼非师范类)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地理科学为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水利工程学科和环境工程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水利工程为“十三五”山东省一流学科,环境工程是工程学山东省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方向;2020年水利工程入选“十四五”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202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
3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4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省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7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计划人才9人;教授26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70人。
徐军祥
康凤新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胡晓农
吴吉春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地理科学与规划系解伏菊教授获济南大学第七届优秀教学奖,刘展宏副教授获济南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学能手、第六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惠教授获济南大学第六届优秀教学奖,刘素教授先后获济南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学能手、济南大学第九届优秀教学奖、济南大学教学名师,张永芳副教授获济南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学能手,赵春辉副教授获济南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学能手,任小花副教授获济南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学能手。
4
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切实把“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承担10余项省部级教研项目和30多项校级教研项目,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公开发表教研论文60余篇,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
学院将高水平科学研究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构建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了流域水循环及水资源高效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与应用、农业节水新技术与农业水管理、水利工程安全控制与运行技术、水源地污染物监测预警及处置技术、污水处理工程与回用技术、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环境功能材料等主要研究方向。近五年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部级科技计划、企事业单位委托等项目400余项,到账总经费超过900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510余篇,其中新增ESI高被引论文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奖等16项,全国农业节水科技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技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等12项。
5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围绕水利、环保、地理等行业人才需要,对接区域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和应用创新双核并重,实现教学相长;搭建校企地三元协同育人平台,打通专业人才供需壁垒;共建“五维一体、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素质、学习和能力整体提升。
学院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先后有10余名同学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10余名同学获评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20余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10余名同学获省政府奖,4位同学获宋健奖学金。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2%以上,连续四年考研深造率达到47%以上。
学院在读研究生300余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奖学金20余人次,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3项,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8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5项,省级优秀毕业生8人,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6
学院特色活动
学院成立“就业联盟”合作平台,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就业联盟单位和毕业生双向对接,已有中国葛洲坝集团、水发集团等近百家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加入。并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常态化模式探索,每年评选河南丰博拔尖学生奖学金20人,总金额10万元。
为提高学生学术水平,举办水利与环境学院“百川讲坛”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扎实开展奖助工作,做到表彰优秀和精准帮扶相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100%全覆盖。
开展特色生涯活动,包括“生涯第一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朋辈面对面”“生涯故事分享”等,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提升生涯探索兴趣,增强学业规划能力。
二、专业介绍
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区域及国家水利发展重大需求,培养适应水利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基础和工程实践知识,具备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现代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继续学习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可在水利、环保、国土、应急、农业等领域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的勘测、规划、设计、评价、预报及调度等工作,又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1.2
专业特色
该专业依托于山东省水利领域唯一的“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该专业2010年获批招生, 2014年开始按水利类招生。2011年获批教育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6%。
本专业设有供教学、生产和科研综合使用的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律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气象观测与模拟实验室、RS/GIS实验室等10余个。配有一级水利枢纽平台,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与应用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
本科毕业1000余人,年均升学率18.3%,年均就业率91.4%,年均毕业率97.7%。获校级优秀团干部/团员160人次,校级本科科研立项42项,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14项。
1.3
核心课程
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水文测验、地下水水文学、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利经济、水环境保护等。
2
水利水电工程
2.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内水利人才需要,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兼备,爱国守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后可在国家和地方的各级涉水政府部门、各种水利企事业单位、各种科研和教学等单位工作。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2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于“十三五”山东省一流学科,“十四五”山东省高水平建设学科——水利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特点,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2018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批招生,2019年按水利类招收第一届学生。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6%。
本专业设有供教学、生产和科研综合使用的水工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气象观测与模拟实验室、RS/GIS实验室等10余个。配有一级水利枢纽平台,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与应用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
2.3
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水文学、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等。
3
环境工程
3.1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生态环境领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营、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2
专业特色
济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创建于1992年,1993年开始本科层次招生。2001年环境工程专业依托的原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应用化学系转设为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与城市发展学院合并组建为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8年学院更名为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始终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重点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2019年被列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增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骨干教师4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97%,高级职称人员占71%,有海外留(访)学经历人员占47.4%。本专业现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价值1500多万元。有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等13处产学研基地,与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关系,开展合作与交流。
3.3
核心课程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仪器分析及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I、II)、物理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环境有机化学、环境生态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
4
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4.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高素质、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原则,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并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生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也能够进一步深造后从事环境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2
专业特色
济南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合作举办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0年获教育部批准实施,依托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开展建设,本项目2023年获批山东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工程立项建设。项目采取“2+2/3+1/4+0”培养模式,针对环境工程合作办学的生源特点,提出了“高素质、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引进外方优质资源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制定符合环境工程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国内与国外两种教育环境,精选出30门课程作为本项目的专业核心课程,积极引进合作院校相应专业中包括公共卫生与给排水处理、能源生产利用与管理、废物管理与垃圾场设计等英方特色课程资源。
4.3
核心课程
英语听说、环境工程技术沟通技巧I、环境工程技术沟通技巧II、测绘学、地质与地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可持续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1、地理信息系统2、水力学、环境保护、环境评价、公共卫生与给排水处理、能源生产利用与管理、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环境、废物管理与垃圾场设计等。
5
地理科学(师范兼非师范类)
5.1
培养目标
师范类:面向山东省乃至全国需求,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掌握教育科学和地理科学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毕业后可在中学地理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的岗位从事地理教育、环境教育及研究、管理工作的师范专业人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非师范类: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围绕科研、教育、国土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管理等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毕业后可在国土、环保、规划、水利、气象、旅游等行业(领域、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管理、城乡规划、灾害防治等相关工作的人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5.2
专业特色
济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创立于1988年,2001年招收第一届地理科学本科生,至2021年共招生21届。2014年按地理科学大类招生,学生第二学年在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三个专业之间分流。2018年专业调整,按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兼非师范类)招生,地理科学专业按照地理科学(师范)和地理科学(非师范)两个方向进行专业分流。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6%,自中学地理教育一线聘有7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迄今为止,已累计毕业本科生1408人,在校生239人。
本专业依托“山东省生态固碳与捕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全民健康地理信息产业研究院”两个省级工程中心,建有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的地理学科专业实验室、秦皇岛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和省内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基地,新建虚拟演播教学实验室、微格教室。
5.3
核心课程
师范类: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育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实习。
非师范类:地质学与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环境学概论、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测量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