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2024年高招季|聊城大学学院推介:地理与环境学院

高校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学院推介: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院长寄语

大河汤汤,奔腾不息。峰峦如聚,高山仰止。欢迎各位莘莘学子报考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高中三年,你积蓄了高山般的力量,终成大学里的千峰百嶂;高中三年,你承担了流水样的忍耐,汇成远航中的惊涛巨浪!报考这里,你会抵达巍峨群山的峰顶,会成长为熠熠闪耀的星辰,也会驶向广阔无垠的海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阴阳晨暮,造化神秀。报考这里,地环学院老师将引领每一位勤奋的你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会托举你更加锋芒毕露、熠熠发光。我们同学习、共进步,我们明是非、求创新,我们勤耕耘、赢未来。

源远流长,人和地利。经纶家国,实学致用。地环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学位点,本科招生专业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六千余名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已成为中学校长、优秀教师、教学骨干,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勤奋铸就辉煌。新的学习生涯、新的成长征程,再次欢迎广大学子报考地理与环境学院,这里会成为你们成长历程中一个全新的起点,也会成为下一段辉煌事业新的开始,更会陪伴你今后进步道路上灿烂的每一天!

历史沿革

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前身为1988年开始招生的聊城师范学院地理系,2003年更名为环境与规划学院,2021年更名为地理与环境学院。

学院简介

地理与环境学院成立于1988年,是学校建成较早的系科之一。现主要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专业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和聊城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共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地理教育、城乡建设、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的优秀人才6000余名。

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三个本科专业,分别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

 

层次

专业

选考科目

本科

地理科学

地理

本科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

本科

环境科学

物理 化学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深入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和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具有深厚的国家情怀、高尚师德、教育情怀、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明显、发展后劲足的未来中学教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力实施教-训-赛项目和“1+2+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的研究、教学、开发和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在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等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与保护、生态规划与环境评价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7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1人,博士60人。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科技支撑类2个、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1人、山东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

教学科研成果

教学研究水平突出。学院现承担山东省本科教改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1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科学研究实力强劲。获批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国家级平台,以及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十四五” 高校文科实验室、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聊城数据与应用中心等省级平台。在湖泊湿地生态与环境、气溶胶与气候变化、定量遥感等领域特色鲜明。年均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左右、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40篇左右、纵横向科研经费450万左右。

办学条件

教学设施条件优越。现有7间标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面积28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2300余万元,建有天象馆、气象观测场、地矿博物馆、试验田等校内实践场所,以及省内外野外实习、中学、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为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之一。

学生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春季运动会

学术研讨会

学生获得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开发竞赛国家级特等奖

优秀毕业生就读感受

葛嘉欣

葛嘉欣,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0届毕业生,现任滨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辅导员。就读于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4年,是我人生阶段中思维最活跃的四年。人生有无限可能,不能只局限于眼前,这是我不断向上向前的内生动力。就读期间我除了不断地汲取专业知识,其余时间被校内外各种活动和学生工作填满,我的大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找到自己最终的人生方向。这种生活态度从大学一直延续至今,我始终认为人生没有上限。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