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齐鲁理工学院 | 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介绍:智能时代 机电先行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机电工程学院本科专业一览表

学院概况

机电工程学院坚持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工科发展战略,在党建、学科专业、产教融合和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名列学校前茅,2019年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党支部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3C融合、实力强劲的专业集群

学院现有机械、电气、控制、电子通信4个学科的9个本科专业和5个专科专业,已形成以3C融合(计算机、控制与通信)为核心和特色的专业集群,各专业优势特色突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良,目前已有2个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本科专业被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评为5星级及以上专业,达到世界高水平专业、中国顶尖专业和中国一流专业水平。

自动化专业介绍:省级一流专业、省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六星级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在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等领域中从事有关自动化工程设计、智能监控系统、自动检测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有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自动化综合实践、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等。专业目前与德国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海信(山东)关空调有限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合作,可供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专业特色

本专业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紧密对接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已经形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测控自动化两个培养方向。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校企联合技术研究,多领域、多方位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依托获批的山东省中德智慧工厂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知名高校和合作企业,开展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研究,吸收学生加入科研团队,通过“学赛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并较好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就业方向

从事领域: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高等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主要岗位:产品设计、产品研发、软硬件测试、控制系统集成;系统测试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产品专员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省级一流专业、六星级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以及在本专业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EDA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其中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电子创新设计实践、电子信息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等。专业目前已经与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西王集团等多个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同组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专业特色

该专业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产业,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构建了“课内基础实验+集中实践+工程应用”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立体化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开展校企深层次合作,与企业共同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相近专业形成专业集群。通过研究方向、建设布局、科研平台建设“三大关”,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协同攻关的联合舰队。

就业方向

从事领域:主要在电子通讯领域、交通领域、电气领域、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主要岗位: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技术支持、售前市场、售后支持等,主要从事通信运营、软件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通信工程专业介绍:六星级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等相关领域的软硬件开发、系统设计与调测以及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能在通信、电子信息、物联网等相关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维及相关产品开发与应用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通信网与交换原理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其中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电子创新设计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目前已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领航大数据有限公司10个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专业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紧跟通信行业技术潮流,积极跟踪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通信行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开创性地把通信行业运营设备(数字程控交换、光传输、宽带等设备)直接搬进实验室,对接行业热点,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案例,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下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第二课堂等活动组织学生申报SRT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就业方向

从事领域:电信行业、高校、电信研究院、科研院所、通信咨询和设计单位、各大运营商等可从事通信产品测试、通信产品销售、通信产品研发。

主要岗位:移动应用产品经理、增值产品开发工程师、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师、 通信技术工程师、有线传输工程师、无线通信工程师、电信交换工程师、数据通信工程师、移动通信工程师、电信网络工程师、通信电源工程师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六星级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力系统运行与自动化控制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系统分析与运行、技术开发、试验测试与分析、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电力传动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有电工综合实践、电子工艺实习、电气技术综合实践等。专业目前已签约北京和信瑞通股份有限公司、海尔电机有限公司等11个校企合作单位可供学生进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就业方向

2019年高校电气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排名全国第一。本专业毕业生职称晋升路径为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工程师(中级职称)、高级工程师(副高级职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级职称)。

就业领域:电网公司,供电局、各级电力公司、发电厂、电力设计院及研究院、相关的电气设备及制造公司。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六星级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知识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图学、工程图学上机、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电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其中综合实践主要包括金工实习、专业方向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工艺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目前已与济南机床一厂、中国重汽集团等10余家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工艺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专业特色

1。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合

对接现代制造产业,紧跟智能制造先进技术,构建了融实用性、技术性、先进性一体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载体,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良好,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2。产学研协同育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注重教学、实践、科研结合,以课程教学和专业知识为平台,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科技竞赛带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科研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发展,培育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专业关注度。本专业学生已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等竞赛中获奖,且发表论文多篇,获批专利多项。

就业方向

从事领域:机床制造、模具制造、汽车制造、电器、交通运输、化工等行业或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主要岗位:绘图员、工艺员、技术员、设备维护员、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产品测试员、设备改造工艺员、应用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研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车间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介绍:五星级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备机电测控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图学、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电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其中综合实践主要包括金工实习、专业方向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工艺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目前已与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个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工艺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专业特色

该专业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产品(机器人)控制,并以机电控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主线,突出机电控制的专业核心地位,重点培养会设计、能编程、具有较强的机器人操作、调试、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的、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

从事领域: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机械和设备制造、电子工程和电子工业等重要领域工作,就职于需要使用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微型和精密仪器技术以及医疗技术等企业。

主要岗位: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产品测试员、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研发工程师、高级机电工程师、项目经理等。

车辆工程专业介绍:五星级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车辆工程领域相关的科技发展动向和国家关于车辆工程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车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现场操作能力,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能在汽车整车、系统及零部件制造等行业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试验、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CAD、汽车设计、汽车电器、汽车试验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车身结构与设计、新能源汽车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有汽车构造综合实训、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试验、汽车电子技术实训、汽车设计课程设计等;具有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豪沃客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商用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动力有限公司、唐骏欧铃、山东中集车辆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进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

专业特色

本专业主动贴近行业需求,对接山东十强产业中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汽车电控系统方向,面向汽车整车以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安全功能开发,动力系统技术研究,面向车辆试验与服务,面向智能驾驶与汽车电子控制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专业以校企育人为平台,以“基本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能力逐增为框架,通过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校内汽车科技社团与互联网+为平台,鼓励学生开展汽车技能大赛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学、研、赛”结合为契机,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广泛的就业空间,可在汽车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车辆试验、新能源车辆研发、汽车服务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整车总布置、智能驾驶结构设计、混合动力技术研究、氢能技术研究、驾驶功能安全开发、汽车电子电控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工艺设计、汽车后市场等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国家特设专业、专业代码:080213T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子和控制等基本原理和知识,工程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获得良好工程训练,能够从事新一代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的研发和管理,现场实施,诊断、维护、功能升级和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具备较好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与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制图、控制工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机器人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智能传感器检测技术等。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有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智能制造综合实践、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等。专业目前与德国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海信(山东)关空调有限公司等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合作,可供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专业特色

本专业属于“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学校该专业遵循“基础扎实、注重实践、工程应用、彰显个性”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依托学科优势,关注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实施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模式。学院引进了德国工业4.0微工厂、ABB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教学科研设备,并获批了山东省中德智慧工厂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入学即可接触到工业级别的智能装备和数字化产线的产品设计流程。专业与国际和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校企共育,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极其广泛的就业选择,主要面向智能制造工程、机电及自动化工程领域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主要岗位:产品设计、产品研发、软硬件测试、工业控制产品开发、控制系统集成;系统测试工程师、智能制造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产品维护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

人工智能专业介绍:国家特设专业、专业代码:080717T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及人文科学知识基础、良好的工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分析、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最优化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基础、自然语言处理、图像与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机器人传感与交互、智能控制。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公共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其中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目前已与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领航大数据有限公司10个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专业特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重点关注的行业。

我校人工智能专业依托省级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优势,利用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目前已建成成熟的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室全面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思想和模式,建成了全校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平台,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动了我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突破。

就业方向

从事领域:工程开发、高校、大数据、科研院所、应用数学、电气自动化、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等,可从事软硬件设计、智能产品销售、智能产品研发、机器人研发等。

主要岗位:助理工程师 、软硬件测试师、 技术推广员、设备维护员 、算法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大数据算法工程师 、机器学习工程师、人工智能研发人员 、人工智能工程师等。

对接前沿、内涵发展的一流课程

学院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和前沿技术,构建并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23项,编写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省级教学比赛获奖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和《数字电子技术》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

省级一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

省级一流课程《自动控控制原理》

省级一流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

结构合理、蓬勃向上的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队伍高级职称占52.7%,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4%,具有行业(职业)资格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72.3%。特聘了德国耶拿应用科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1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在教学科研特别是学科建设方面较好地发挥了“领军”作用。

充满活力的“双师”教师

学院设有信息与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和忆阻计算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山东省中德智慧工厂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了“3C”融合科研团队,已形成智能计算技术及应用、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忆阻计算及应用三个研究方向。

团队同山东大学袁东风教授领导的山东大学先进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山东威达重工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三年,学院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26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21篇,其中SCI、EI检索6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获得山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奖项4项。学院三位教师被济南大学研究生院聘请为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合作导师。

2019年承办 “全国首届忆阻计算应用学术研讨会”、“人工智能与忆阻计算应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两个大型学术会议,并聘请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著名高校10位专家学者为特聘研究员。

学院现有三个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拥有52个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区。配有四轴加工中心、3D打印机、汽车检测线等先进设备。通过中德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技术中心,购置德国工业4.0微型工厂、IRB120-3/0.6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教学和研发设备,实践条件优越。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学院与德国莱茵科技有限公司、海信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建成40余家校外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齐鲁理工&博阳机械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通过校企协同联合开发,大力开展机器人与智能工业4.0关键技术研发,并实现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校企共建研究中心

基地实习

学院注重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氛围,围绕品德、性格、学业和行为4大模块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养成教育活动,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抓学风,重教风,树院风”,强化思想引领,深化管理推动,探索专业驱动,推进课堂联动。

以良好教风带学风,以优良的学风促教风,学院院风优良。学院每年评奖评优人次在学校名列前茅,近三年获批省级优秀毕业生90余人,平均每年获得国家和省政府奖学金、助学金数量270余人次。

多彩的社团活动

大学生活涵盖多彩的课余文化和社团活动,学院组织开拓视野、张扬青春、团结奋进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丰富的第二课堂

作为工科学院,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氛围浓厚,学院竞赛组织得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近三年学生参加创业项目和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项目300余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科技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级以上奖项121项。学生提交专利申请80余项。

优质的就业服务,深受欢迎的毕业生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体系和跟踪服务保障体系,实行校内校外结合,定期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组织综合招聘活动及企业、行业专场招聘活动。“有形”和“无形”结合,全面推动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近年来学院100余名优秀毕业生考取吉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考研率达到15%,大部分学生考取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就业,大部分学生都被所在高校和单位评价专业知识牢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优秀,普遍受到认可和欢迎。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