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师范大学院系巡礼 | 计算万物 智创未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山东省和国家需求,面向国际前沿,致力于促进信息科学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互动,通过探索新原理和新方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不断提升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更好地将自身建设与山东省和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指出,“我们看以后三十年,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一定在于不同领域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方向。”计算机、通讯技术、自动控制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机遇与挑战。

信工学院热切期待每一位有志青年的加入,在这里,我们将共同迎接挑战,你将会感受到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浓郁学术氛围,感受到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我们将为每位学子提供展翅翱翔的广阔天空,你们也一定会为信工学院争光添彩。

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前身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85年12月(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984年即开始招生),1995年3月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合并成立信息管理学院,2005年9月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36年的发展和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师资队伍较强、招生规模较大、培养特色鲜明、教学科研突出的学院之一。

学院下设计算机系、人工智能系(含公共课教学部)、通信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网络空间安全系和实验教学中心六个系(部、中心),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师范类)、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师资培养专业。拥有1个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泰山学者岗位和1个海外泰山学者岗位;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职业技术教育);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14人、在读硕士生(学硕+专硕)470人、博士生39人、留学生3人。

学院实验教学条件优良,实验设备齐全,拥有高性能集群、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光纤通信、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Web信息技术、微机原理、iOS移动开发、电子物证等26个专业实验室,包括虚拟现实、ACM、人工智能教育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脑电信号采集、脑电信号分析、动作捕捉、眼动分析与无人机、空调技术等实验平台。其中,“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山东省高校“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是山东省高校“十二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安全实验室”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还拥有2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信厅教育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2个山东省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拥有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和1个山东省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培训基地、山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考试中心、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等省部级中心或基地挂靠学院。优良的师资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实验实践条件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科专业优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唯一一个通过申报获批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山东省“十二五”强化建设特色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是学校“山东省名校工程(应用基础型)”重点建设的10个专业之一,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之一。多年来,该学科围绕山东省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为浪潮集团等大型IT企业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形成了分布式智能计算、媒体大数据计算、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交叉研究和智能优化与控制等五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在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138名上榜高校的第69位,进入前25%,位居山东省高校第三位、省属高校第一位、全国师范院校第五位。在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144名上榜高校的第67位,进入前30%,位居全国师范类院校和山东省属高校第三位。在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142名上榜高校的第64位,进入前30%,位居全国师范类院校第二名、山东省属高校第三位。

通信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本科建设点,是省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经过多年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编解码理论与技术、无线通信与网络、医学图像处理及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与检测等前沿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研究方向。在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48%。在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居97所上榜高校的第82名,排在前50%,位居全国师范类院校和山东省属高校第三位。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核心,联合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形成了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依托我院设置的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基地,2021年增设人工智能专业。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教授30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76人;具有博士学位112人;教师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泰山学者6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批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5人,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获山东省留学回国创业奖、1人获首届泉城学者、1人获山东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牛奔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牛奔、李俊青教授入选全球前10万名顶尖科学家。软件服务外包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获批山东省级教学团队,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科研团队获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3个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和青创人才团队。另外,学院还聘请日本外籍院士董勤喜教授、兰州大学胡斌教授、山东大学张海霞教授、烟台大学校长段培永教授等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聘请浪潮集团于治楼研究员为产业教授。

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十三五”以来,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6项、联合培育基金1项;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7项,其中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重大创新工程项目2项、重点支持3项、省杰青1项、省优青1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28项、济南市政府资助项目6项;出版专著8部,以第一单位发表学术论文730余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530余篇,中科院一区、CCFA类会议论文60余篇,高被引论文近20篇。学院不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获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软件著作权120余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6项、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批学校首个院士工作站。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省级一流课程3门,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6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0余项,承担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和优质课程各1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本科生发表SCI论文22篇、EI论文7篇、会议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4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省级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8篇,获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9项;2名教师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和优胜奖,4名教师获校级教学能手称号。

人才培养

1.注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算机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并积极探索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的转变;开设了多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科研训练,提升科研水平

坚持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智能信息技术创新精英班、本科生导师制、强化课堂实验实践教学、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际会议和校际交流)等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以上措施,学院形成了多维交叉、纵向延伸的科研训练体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先后发表SCI一区、二区论文10多篇。

3.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应用能力

学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和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学院优越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开展大学生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分类指导。“十三五”以来,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51项,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Outstanding奖等国际级奖励17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2项、省级奖励201项,尤其是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美国数学建模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专项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报到率100%,考研率超过30%,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出本专科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近万人,主要分布在省内外高校、中等学校、部队、机关、软件和通信企业等单位,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信息技术骨干力量。

4.注重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学院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以党建领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要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严把入党质量关,党员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学院党委4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委,1名党员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名党员被评为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学院2次被评为学校“十佳单位”,2021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性强、业务精,先后获得山东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等省级荣誉10余人次,1人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二等奖1项(思想政治专项)。

国际交流合作

1.国际化视野:积极鼓励学生到国(境)外访问、交流、实习和参加国际知名赛事,拓宽国际视野;学院也频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使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际同行近距离接触。

2.国际化师资:学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近10人,具有国外访学经历的老师46人,90%以上的教师有出国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近年来,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0余人次。

3.国际化课程:开设了系列全英文(或双语)课程,为本院学生提升了国际交流能力,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储备了课程资源。

4.海外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等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5.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举办“泰山学术论坛”“信息媒体国际研讨会”“可视媒体计算”等系列国际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定期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来院做主题报告,让本科生拥有与国际一流学者进行近距离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6.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外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签署了“2+2+coop”联合培养协议,可以直通硕士;通信工程专业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签署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可以直通硕士,签署了“1+1”硕士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以获得肯塔基硕士学位;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已经有1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2+2”和国外联合培养学习。

学院风采

桃李芬芳

蔡东,现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并留校工作,1993年—1996年攻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系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2016年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2016年—2019年先后担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党委委员,2019年10月至今,担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马思伟,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及处理,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 (TCSVT)、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JVAIR)期刊编委(AE)、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AVS视频组联合组长等。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

宁晓琳,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航天器导航技术和极弱磁测量的医学应用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子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学术专著3部,研究生精品教材1部。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著被他引500余次。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励计划,2013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7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许信顺,现任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机器学习与媒体分析研究组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98年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于日本Toyama University获博士学位。2005年加入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被聘为副教授;2010年晋升为教授。2009年至2012年为南京大学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组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机器学习、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机器视觉等领域,在重要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ACM Multimedia,ACM CIKM,ACM ICMR,IEEE TKDE,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Neurocomputing等。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或分会主席或审稿人,如ACM Multimedia、PCM、IEEE SMC、 ICPRAM、CCML、CCIR等。多个国际国内期刊的审稿人,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Neurocomputing、Signal Processing、中国科学、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等。

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3个本科专业。本大类培养目标是以计算机理论为基础,依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鼓励创新的原则,培养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模块”的课程体系,提供模块化的专业方向课程群,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一学年末根据学生兴趣、发展潜力、学习成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实行专业分流。

专业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介绍:通信工程

专业介绍:物联网工程

专业介绍:网络空间安全

专业介绍:人工智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