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院系巡礼 | 经天纬地,继往开来——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关注

▲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 王成新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环境,这是一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相映生辉的殿堂;
立足齐鲁,经天纬地,擘划人生,这是一座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携手发展共筑中国梦的舞台;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真诚欢迎大家相聚美丽泉城,奠定学生到名士之基础,挥洒青春书写华彩篇章!

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前身为地理系,是1950年山师建校伊始即设立的六个系科之一。1995年3月成立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015年6月更名为地理与环境学院。
72年来,老中青薪火相传,几代人开拓耕耘,地理与环境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基础雄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地理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学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博士教育为辅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地理学科在山东省一直占据龙头地位。学院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地理)、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环境方向)2个专业硕士学位招生方向。学院还拥有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20余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019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环境科学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地理与环境学院大厅

▲地理与环境学院发展历程

▲环境科学专业老师指导本科生实验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使用无人机
学科专业优势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理学博士一级学科名列第19位,居山东省首位。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山东省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山东省人文社科强化建设基地、山东省强化特色重点学科;学院支持建设的ESI工程学学科已进入全球前1%。地理科学专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也是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进入2020年和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环境科学及地理科学相关专业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通过多年的学科建设与长足发展,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学科优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不断强化。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名,专任教师95名,其中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6人,日本九州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单位毕业教师比例超过70%,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多名教师为全国模范教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社科新秀、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等。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21人(本院),硕士生导师63人。学院还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郭旭升教授、长江学者中科院邓祥征研究员、国家杰青北京大学刘瑜教授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教学科研成果
近5年来,承担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其中,省自然科学一、二等奖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5项。5部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完成和在研省级教改项目8项。出版著作20余部,其中《山东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丛书(1-5册)》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Climate》《Cities》《地理学报》等期刊发表高层次论文500余篇。


▲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人才培养
1.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加强制度建设,培养科创能力
学院在本科一年级实行班主任制度,由优秀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引导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内容和适应大学生活;在本科二年级专业分流结束后实行“五位一体”全员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以提高本科生专业科研素养为中心,以“专业理论学习+课程作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为训练手段,切实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近三年,本科生共发表SCI等学术论文100余篇,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余项,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3.注重实践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学院历来重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与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合办夏令营,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实践机会;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锤炼意志品质。三年来,学院共建教学和社会实践基地10余个,三支社会实践服务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服务队,一支服务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服务队。
4.广泛参与竞赛,积极争先创优
在班主任制度和“五位一体”全员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的支撑下,全院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竞赛。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第十五届“挑战杯”国赛获得国家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各1项;第十六届“挑战杯”国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2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国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均位列全校首位,充分展现了学院学子良好的科创素养。
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国际化视野:本科生有大量机会到境外访问、交流、实习,学院每年邀请2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使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际同行近距离接触。
2.国际化师资和平台:80%以上的青年教师具有海外经历,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和《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已成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重要国际期刊之一。
3.国际化课程:本科和研究生均开设了系列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
4.海外交流:与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奥尔巴尼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大学开通了“2+2”双学士学位项目,本科生有机会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参加实习和毕业设计。学院还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等高校及加拿大洁能科技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5.国际学术会议:经常举行系列学术会议,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本科生是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参与者;不定期地举办国际大师学术报告,让本科生与国际大师零距离接触;全额资助本科生参加本行业的境外国际会议。
学院风采
1.近年来学院举办的重大学术实践活动
学院作为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单位、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单位、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单位,先后举办了中国产业政策与发展地理学2018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士生博士后论坛、2020年全国高校GIS教学研讨会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2020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泰山科技论坛—黄河(三角洲)流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等会议,拓展和提升了学术交流的渠道和平台。

▲学院成功举办中国产业政策与发展地理学
2018年学术研讨会

▲学院成功举办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
2019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士生博士后论坛

▲学院成功举办2020年全国高校GIS教学研讨会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
2021年6月,学院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构建大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研·训”共同体启动仪式举行,旨在搭建起大中小学地理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共享服务平台,为整个山东地理教育开启了新的一页。

2022年1月4日,由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地理与环境学院承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国同步进行,300余名全国环境研究者参会。

2.教师和学生参加重要比赛及活动
近年来,学院把组织开展“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数学建模等系列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学院在创新创业工作中营造文化氛围,加强实践训练体系建设,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年,学院共有15支队伍获得“力诺瑞特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推荐国赛资格,其中,《“借光制炭”——一种太阳能水热法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的方法》《“碳减排”背景下驻济高校外卖垃圾回收处理成本收益核算及困境破题研究报告》《餐饮店对于“禁塑令”实施情况与受众反馈——以山东、四川两省为例》均获得全国三等奖。

2021年,石羽佳、刘烨菲、史舒懿、许丁琳队伍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国家二等奖;《济南南部山区生态遥感评价研究》获得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国家三等奖。《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共享交通的安全监控和管理对策研究—以济南市为例》《基于高分五号数据济南城区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被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优秀项目。董龚同学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一等奖。此外,学院共有八支队伍获得第十一届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六支队伍获得国家二等奖,十四支队伍获得国家三等奖。

▲程钰老师指导的作品《破局与重塑:共享单车发展困境与协同治理研究——基于政府—企业—公众联动视角》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学生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国家二等奖

▲学生队伍获得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

▲欧阳德龙受邀参加2019年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




▲王成新教授、程钰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分别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桃李芬芳
七十二年的办学历程,地理与环境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遍布山东省及国内外各条战线,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邓祥征,加拿大瑞尔森大学教授王曙光,上海市副市长、公安局长舒庆,鲁东大学校长王庆,首届齐鲁名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赵勇等都是学院培养的杰出人才,学院校友遍布国内外各个领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地理科学类包括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学不但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还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该专业大类培养的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其中地理科学(师范)以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为专业基础,能有效利用现代地理学技术综合分析处理地理要素,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讲授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相关知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旨在掌握“3S”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第一学年不分专业,按大类培养学生。第一学年结束后,根据本人志愿、学习成绩、社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因素,通过专业分选,分别进入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