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招生院系巡礼 |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历史文化学院

教育
关注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毛锐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文明初曙、人类刚刚告别愚昧的时代即已诞生,她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逐渐发展、完善、成熟,成为古今中外之显学。
历史研究、学习,要有求真求实的精神,治史者当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追求之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历史研究、学习,当存经世致用之心,治史者需心系国家、人民,密切关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课题,致力于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求对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历史文化学院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学子加入这个群英荟萃的学术大家庭,投身于这一古老而有魅力的专业,为发现历史之真实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历史文化学院始于1950年创建的史地系,系本校最初创设的6个系之一。1981年,中国史、世界史获批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均为山东省首家。2003年,获批世界史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世界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9年,获批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历史学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学位授予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有中国史、世界史系,拥有首批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四史”教育研究基地,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地方史研究所、教师教育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崇德楼

▲山东地方史研究所
学科专业优势
历史学专业是本校传统专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在山东省属高校中位居首位。在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世界史位列山东省内高校第一位,中国史位列省属高校第一位。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专业;世界史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现有在职教师76人,其中在职教授、研究员1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山东省社科新秀奖1名,东岳学者4名,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0人。“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外关系史创新团队”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团队。

▲历史文化学院教工合影
教学科研成果
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文库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3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教改项目近20项,省社科项目18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0多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并一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获省教育厅科研奖数十项。2019年,“中外关系史创新团队”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团队。学院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0余部,其中山东省地方史研究基地已推出山东省重大项目《山东地方史文库》一、二、三辑三十余卷,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上千篇。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玮教授教育部重大课题

▲《日本右翼研究》开题论证会

▲燕生东教授获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杜立晖教授成果获省社科特等奖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林教授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
人才培养
1。注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重视本科教学,开展“小班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学院重视课程建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各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学院着力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目前已建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4支校级教学团队以及若干门金课。
2。注重科研训练,提升科研水平
学院注重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鼓励年轻且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讲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科研进行有计划的指导。邀请全国学术名家来本院讲学,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学术社团——麒麟学社并坚持活动,编有刊物《学史》。
3。重视学生教学技能,加强授课能力训练
学院非常重视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每年都会组织院内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比赛,并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山东省及全国教学技能比赛。同时,学院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可以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培养和锻炼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国际化视野:本科生有大量机会到境外访问、交流、实习,校内也经常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使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际同行近距离接触。
2。国际化师资:学院鼓励教师到海外名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目前学院内多位教师曾赴哈佛、剑桥、牛津、耶鲁等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3。国际化课程:本科和研究生均开设了系列英文课程,通过全英文授课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写能力。
4。国际学术会议:学院经常举行系列学术会议,邀请本行业知名国际专家到山师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本科生是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参与者。
5。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本院与海外名校建立合作关系,方便学生参与国际交流。
学院风采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暨中国日本史学会2018年会学术研讨会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暨中国日本史学会2018年会学术研讨会

▲历史文化学院召开“历史学的过去与当下:首届山东青年史学家论坛”

▲历史文化学院召开“历史学的过去与当下:首届山东青年史学家论坛”

▲参观城子崖遗址发掘现场

▲参观临淄中国古车馆车马坑遗迹
桃李芬芳
郝明金,1978级本科生,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1982年毕业于本院,后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85年获硕士学位。历任山东大学法学系副主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监察部副部长、民建中央副主席等。
岳庆平,1978级本科生,原中共中央统战部机关党委常委、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本院,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被誉为“北大三杰”。
专业介绍: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 历史学(师范类)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的人才。

历史学专业导论、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考古学通论、历史教学论。

一是培养人才多、质量高。数十年为省内外历史学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学校长、教学名师、骨干力量,居省属高校之首。二是师资力量雄厚、教研相长。本专业教师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研成果及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高层次科研成果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三是紧密服务社会。拥有省级平台“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为传统文化传播、新旧动能转换、“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智力支持。

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可在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或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秦源泽(2022年保送山东大学研究生):历史学是一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学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历史学从不是一个让人眼红的香饽饽,相反,它是一个严苛的老师,要你耐住“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寂寞,保持“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真诚,练成“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苦功。但我相信,你会爱上历史学的,当你翻阅茫茫书海找到需要的文献时,你会收获沙里淘金的喜悦;当你奔走田间地头唤醒沉睡的遗迹时,你会听到跨越时空的呢喃;当你搜罗零散史料编织历史真相时,你会沉浸抽丝剥茧的快意。历史学很难直接给予你物质上的富裕,但会让你拥有不断求索智慧的勇气和渴望与人类文明中闪耀群星交流的热忱。
柳清(省属公费师范生):历史学是鲜活的,是富有生命的。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者不断秉持求知精神,从不同视角发现历史新的色彩。作为公费师范生的我,毕业后将走向历史教学岗位,怎样学以致用,让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是我这四年不断追问自己并努力追寻的目标。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教学能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比赛,在学院诸多优秀老师的培养和指引下,我积极参加,不断淬炼自己。在临近毕业之际,终于摸到了我所追寻目标的门槛,这将激励我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奋战一个又一个四年。(第九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3+3模式:历史、地理(2门科目考生选考其中1门即可报考)。
3+1+2模式:首选物理或历史均可,再选不提科目要求。
最终招生专业及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