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就业创业为何要选山东 请看山东人才引育创新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这两年,山东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双一流”高校优选生来鲁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各类人才更加看好山东发展,齐鲁大地正成为人才翘楚施展才华、创新创造的沃土。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与以往的“开年大会”比较,这次大会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重点抓好“十大创新”。

就业创业为什么要选择山东?今天,大众日报继续刊发报道,聚焦山东“加强人才引育创新”,通过深度解读、创新速评、典型案例等,详解山东人才发展新招。

揽四海英才 聚创新动力——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②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张春晓 赵 丰

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这两年,我省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双一流”高校优选生来鲁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各类人才更加看好山东发展,齐鲁大地正成为人才翘楚施展才华、创新创造的沃土。

着眼未来,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如何以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走好具有山东特点的人才发展之路?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其中第二项就是“加强人才引育创新”,明确要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突出领军人才、“源头活水”、开放交流;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给各类人才信任、机会、激励和舞台。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筑巢引凤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筑巢引凤,吸引更多智慧资源汇聚齐鲁,招才引智必须出新招。

领军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中流砥柱”,是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梯次培养机制,加快引育集聚领军人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团队,近期山东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动作”,是启动了省首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组建工作。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介绍,突出“领军人才”,我省还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国家和省实验室体系、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聚焦现代海洋、高效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更加精准地培育壮大一流领军人才队伍,同时深入实施“筑峰计划”,培育更多顶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

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希望所在。我省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青年人才汇聚山东的态势持续增强:2020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实现倍增,2021年通过“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吸引集聚青年人才80多万人,北大、清华知名高校毕业生来鲁人数再创新高。

突出这一“源头活水”,我省将深入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建立青年人才成长全链条支持机制,引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在引才方式上探新路,在育才上落实招,在服务上用真情。”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透露,我省将设立“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力争实现每位来鲁博士后都能有一笔科研启动资金,还将统筹省市县人才培育资源,建立青年人才成长的接续培养机制。

突出“开放交流”是招才引智的方向所在。近3年,济南市走进沿黄省份,共组织22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赴兰州、郑州等高校开展政策推介和人才对接21场(次),共引进青年人才2500余人。

“加强黄河流域人才合作,应在加强沿黄城市人才引进、加强沿黄城市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做文章,奏响人才工作的‘黄河大合唱’。”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壮说。

用好“两个阵地”,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

做好人才工作,要引才更要育才。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我省提出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

“山东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全国第一,但高等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缺少竞争力、影响力。”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商志晓认为,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切中了育才的关键。

目前,我省在数学、海洋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国家一流学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优势学科数量不够充分。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我省将创新“双高”建设机制,推动政策倾斜,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强10个冲击“双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10个左右后备力量学科,精准培育一批高水平学位授权点,打造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山东不仅需要大批研究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还需要大规模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山东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和行动,通过整省推进、提质培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山东要用好这一‘金字招牌’,让职业教育更加紧密对接‘十强’优势产业,全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吸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

用好职教阵地,我省去年出台22条“硬核”措施,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2021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8万人,培训企业新型学徒3.7万人。

“深化‘技能兴鲁’行动需要更多的体制机制创新。”济宁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贺永红说,学校联合企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新组建了我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两年多来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工人才。“各地应充分发挥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主体作用,坚持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举,紧跟需求、精准对接,全方位承接社会化培训,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才能让已来的人才心里踏实、高兴,让还未来的人心动、向往。

人尽其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2020年,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联合推动实施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包干项目不需要编制预算,不再分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这一为科研人员“松绑”的改革举措,被一线科研人员形象地描述为“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高雯,两度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没有包干制之前,经常为预算列支问题感到头疼,当时项目经费要分为设备费、耗材费、测试费、差旅费、劳务费等项目,每项经费都被条块分割、互不交叉,一些类别还有额度限制。”

“目前,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部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占全部项目总量的95%以上。”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说。据了解,我省今年包干制还将进一步扩展到社科类和人才类创新项目中去。

我省还即将出台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意见,对竞争性科技创新工程,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以外,不再要求提供经费明细,无需编制预算科目,这一放权力度走在全国前列。

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加快出台自主权下放更多、激励力度更大、服务管理更优、让科研人员获得感更强的新举措,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省财政厅将全面压实单位主体责任,确保改革落实落地。

创新不问出身,谁能干谁揭榜,谁来挂帅。“揭榜挂帅制”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

去年,威海市以“英创会”为平台,在新材料领域“小试牛刀”,集中发布首批18项、总额6660万元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榜单,面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团队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已有13个发榜项目收到多家高校院所的积极响应,6个项目顺利揭榜,兑现项目研发经费1310万元。

“我省提出打造‘揭榜挂帅’升级版,既为广大企业跃迁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空间。今年,我们计划将‘揭榜挂帅制’扩大到威海七大产业集群,与工信、科技等部门联合征集‘卡脖子’技术需求榜单,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坚决破除‘四唯’,给各类人才平等竞争机会,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能。”威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

□ 本报评论员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委将人才引育创新作为“十大创新”之一,对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作出全方位部署,彰显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胆识,指明了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方向路径。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区域发展的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全面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变革,推动产业转型,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山东是人口大省,但战略引领型人才缺乏、对高质量人才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只有加快人才引育创新,造就一流人才队伍,才能塑强筑牢人才优势,在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人才重在“引”,也贵在“育”。近年来,我省招才引智工作成效显著,“双一流”高校优选生来鲁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只顾招才引智,忽视了本土人才培养,造成本土人才不足、流失严重。集聚人才力量,引进和培养不可偏废。必须既着眼吸引外来人才,突出招引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引才大使,又用好高校和职教“两个阵地”,抓好本土人才培育。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如此才能固本开源,汇聚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力量。

引人育人,目的在用人。会不会用人,里头大有学问。要看有没有机会和舞台,也要看有没有信任和激励。省委提出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权力、打造“揭榜挂帅”升级版等,目的就是要真正为人才“松绑”“减负”“护航”“鼓劲”,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动力活力,就一定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推动山东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科技副总”带来了什么

淄博:一名“副总”对接一所高校链接一个平台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本报通讯员 邵长龙

自从被选聘为山东慧科助剂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李德刚每周要拿出两天时间“靠”到企业这边。“现在,公司上下没有不认识的,谁擅长干啥心里也有数。”李德刚笑言。

李德刚是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他的到来,让慧科公司董事长唐守余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李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分子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利用这一技术开发出PVC复合助剂,年产达2万吨。去年这一新产品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选聘一名“科技副总”=?淄博市的答案是:对接了一所高校,链接了一个平台。

近两年,淄博市创新选聘高校学者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搭建校企嵌入式合作平台,让更多人才走进企业、助力产业、建功立业。

淄博市委人才办按照征求企业需求、开展匹配对接、任前集中培训、实地合作对接、派驻企业工作、年度综合评价等6个环节,从市内外高校选聘博士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建立双向选择、自主评价、补贴激励、试用退出于一体的完整链条。

担任“科技副总”和过去跟企业的合作有什么不同?“从以往单纯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转变为对企业研发方向、产业项目等方面有了决策权。举一个小例子,过去我是‘接’企业的研发项目,现在我能‘批’项目,把研发项目交给合适的科研人员做。”李德刚说,慧科公司PVC复合助剂这条生产线,从布局到找人找市场,都是由他来主导。这一技术项目,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淄博市鼓励企业为“科技副总”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提供兼职报酬,同时企业为每名“科技副总”按月提供不少于1000元的交通补贴。对评估优秀的“科技副总”,市财政给予3万元奖励,并优先推荐申报重点人才工程、重点研发计划等。

目前,已有来自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363名人才,履新淄博市有关企业的“科技副总”岗位,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60余项,转化成果130余项,148名“科技副总”担任“大学生工作团”团长,带领1500余名大学生来淄体验。

聘“引才大使” 搭招引桥梁

山东人才集团:“四张图”找到人才招引“新大陆”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本报通讯员 王本江

近日,泰安市泰山区向山东人才集团提出3家高科技企业的5位高层次人才需求。不到1天时间,由山东大学教授张祯滨等“引才大使”推荐的高层次人才已有6人。

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人才集团,山东人才集团发挥市场机制优势,秉持开放交流引才理念,创新以才引才模式,面向全球招募“引才大使”,扩大人才“朋友圈”,高效汇聚人才。去年12月底,首批聘任62位“引才大使”,其中海外人才15位,省外人才23位,省内人才24位,覆盖山东“十强”产业各领域。

为山东和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广西大学郑含博教授;为山东聚鑫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精准对接同济大学,先后帮助引进陈涛教授“新型墙板体系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项目”和朱鹏教授“工业化装配式H型钢梁结构项目”……因为引才精准“对路”,山东文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傲福,成为山东人才集团首批聘任的“引才大使”之一。“聘任到位后,人才集团根据我们的引才优势领域、区域进行了分类,迅速建立了联络群和联络专员队伍,形成彼此之间的联络机制,人才集团也会及时发布省内引才需求,跟进我们牵线的合作项目。”夏傲福说。

“如果人才招引还沿用‘老地图’,就找不到‘新大陆’。”山东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卫中表示,着力让“引才大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引才作用,人才集团紧紧扭住人才数据这个“牛鼻子”,搭建智慧人才云平台,汇聚人才数据3000多万条、企业园区数据4000多万条、专利成果数据4000多万条、人才政策数据3万多条、需求数据4万多条。“通过设计人才地图、产业地图、政策地图、科创地图,创新数据应用,让‘引才大使’在社会‘大场景’中找准人才、企业需求‘小切口’中服务人才。”王卫中说。

为激发“引才大使”的积极性,人才集团还建立激励保障措施,明确“引才大使”的职责任务,提出日常工作经费和引才奖励相结合,其中,给予引才大使每年工作经费1万元,额外协商确定引才活动经费补贴,推荐的人才被聘用或项目成果落地的,按照推介服务费的50%给予“引才大使”奖励。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