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4D打印干细胞载体的引领者 青岛大学学子获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今年九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结果。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决赛等环节,共决出金奖200项、银奖300项、铜奖500项等。其中,由青岛大学检验系副主任徐文华教授指导,2019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王子博带领的团队“全球4D打印干细胞载体的引领者”荣获金奖并位列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第一名。
该项目负责人王子博在青岛大学求学已经有7年时光了,“学校医学教育优势明显,读研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母校。”由王子博牵头研究的这一项目,旨在用新型干细胞载体帮助烧伤患者移植皮肤,解决皮肤灼伤、创面大面积受损这一问题。
据统计,国内每年皮肤灼伤人群约有2600万人,皮肤灼伤率为意外受伤的第四位,严重的灼伤将会给伤者及其亲属带来无可量计的身体、心理双重伤害,将会产生长时间的社会、家庭负担。王子博表示,目前常用的皮肤灼伤修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植皮手术,用健康的皮肤移植,反复取皮、植皮,患者痛苦度高,也容易留下永久疤痕;还有一种是使用人工修复材料,现在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治疗费用高、修复周期长。”
要解决这一痛点,就需要找到合适的修复材料。这几年干细胞已成为全球再生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连续2年被《Science》杂志列为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这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路。王子博师从徐文华教授,在其研究基础上,团队发现干细胞能够解决以上痛点,解决了材料问题之后,采用什么方式成为了新的挑战。“市面上的干细胞产品大多采用体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当皮肤大面积受损时时,创面缺失会导致直接注射细胞存留量低,修复效果不佳。”王子博说道。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团队提出了采用4D打印技术研发新型干细胞载体的构想,这也是全球首个提出用4D打印干细胞载体植入创伤处的核心技术。相比于3D技术,4D技术新增了时间维度,能够随着时间变化让打印制品的形状发生改变。“这样做,能够让干细胞随着人体体温的变化,从固态演变为凝胶状增加细胞驻留性,可以帮助细胞留在创面上,不易脱落。”王子博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创可贴一样,能够贴在灼伤处,无需缝合且费用低廉,可显著降低患者痛苦,缩小修复周期。
这一构想一改传统局部注射干细胞的弊端,最终还能通过自主降解被人体吸收,目前该项目的临床前期实验已经完成,已授权8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受通PCT专利10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5篇,还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市中心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10余家医疗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
研发的过程不是顺遂的,从材料选择到配比再到合成条件、打印参数等设置,王子博团队经历了数不胜数的挑战,才逐步摸索出成型的模式。王子博回忆,最初打印它时,它的形状与预想的相差甚远,“比如一开始我们想象打印出来是圆形的,结果机器运转到一半就打不出来了,打出的载体也是七零八落的,完整性很低。”通过与厂家联系,进行特异性的改装,如专门设置控温参数等,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慢慢地,载体能够被稳定的打印出来了。
作为海诺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子博十分看好干细胞的前景,他表示,预计2022年底,公司将开展A轮融资,计划融资1000万元。未来,他希望这项技术能够辐射全国,不仅能够帮助皮肤灼伤患者康复,还能延伸至对糖尿病腿糜烂、角膜碱烧伤、宫颈糜烂患者都有帮助,促使大批患者重返劳动岗位。
(文/新浪山东 于付天骄 魏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