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山东教育盛典荣耀榜单盛大发布 德州学院喜获佳绩

新浪山东
关注近日,2020年度山东教育盛典荣耀榜单盛大发布,德州学院喜获2020年度校园文化卓越宣传奖、2020年度招生宣传大众传播力奖等奖项。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新冠疫情的不期而至,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依旧未能阻挡教育人前进的步伐。山东首年新高考圆满落地,着力打造着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生态。2020年,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教育新动向,也见证着逐新创变的新发展。
“十三五”以来,山东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山东在全国率先分类编制高校学科专业、中小学学科德育方案,立德树人机制不断完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4%,基础教育稳居全国第一阵营。为破解山东高校“山多峰少”的困境,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启动。山东还通过搭建“职教高考”、五年一贯制和专升本、制定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文件等措施的积极推进,使得职业教育“山东模式”初步定型。同时,全球100个国家或地区与山东省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3259对,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十三五”时期,资源要素加快汇聚,强大合力正在形成,新浪网、微博、新浪山东于2020年末联合推出“2020年度山东教育盛典:教育的力量——砥砺前行,共绘教育蓝图”,回顾山东教育年度热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揭晓年度教育领域荣耀榜单。作为山东教育的风向标,本次盛典在延续往届传统的基础上,立足不同角度集中展现山东教育的成果,讲好山东教育的故事。
本次2020年度山东教育盛典,依托微博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支持,在传达亿万网友声音的同时,综合资深教育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业内意见领袖对于教育品牌价值的评价,最终评选出各大奖项。
[学校简介]
德州学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中国太阳城——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是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城市。
学校始建于1971年,前身是德州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德州学院。200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批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秉承“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德院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0万余名优秀人才。
学校占地2021亩,建筑面积6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32亿元,馆藏图书232万册。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5500余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5800余人,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学历留学生160余人。
学校坚持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不断推进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现设有22个学院,3个研究院;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3个;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学校着力优化教风学风,不断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现有67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流本科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4个,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8个,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等8个,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奖20余项。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1项,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公益性创业平台“七点创业谷”获批“省级众创空间”,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4000余项。
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天衢英才”工程,引育并举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00余人,教授126人,副教授511人,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4名。拥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4人;“泰山学者”、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突出贡献科学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23人;德州市突出贡献专家、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市文化名家等27人。
学校坚持应用为本,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380余项。在生物物理、生物科学技术、功能材料、纺织服装、可再生能源、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等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生物物理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5个,先后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单晶石墨烯生物传感技术、“给-受体”光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石墨烯场效应管及增强拉曼生物传感器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坚持根植德州、融入德州、服务德州,不断推进城校融合。聚焦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德州市“541”现代产业体系,学校先后出台《服务德州行动计划》《“对接京津冀,服务示范区”工作意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与德州市12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医养健康研究院”服务乡村振兴。成立“中菲文化研究所”“董仲舒研究所”等文化学术机构,不断推进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编辑出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英国、俄罗斯、波兰、韩国等18个国家的70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文化交流。与俄罗斯科学院联合成立“中俄生物物理前沿交叉联合实验室”,获批药学高端人才培养俄乌白项目,与英国切斯特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山东东盟研究中心”。与波兰格但斯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山东省和波兰高校合作的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目前,学校正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抢抓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向着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努力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