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成立康复学部:持续发力康复事业发展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12月23日下午,滨州医学院康复学部成立暨高层次人才聘任仪式在荣祥楼报告厅举行。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车先礼发表讲话。英国利兹大学教授、新西兰皇家工程院谢胜泉院士受聘学部主任,并与滨州医学院院长王滨教授共同为“滨州医学院康复学部”揭牌。学校聘任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及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党委副书记李文喜,副院长白咸勇,纪委书记马东太,副院长吕长俊、王广成、孙祥军,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周连顺,国际健康产业论坛秘书长罗军,无限三维青岛公司总经理李强出席成立和聘任仪式。
据了解,学部制改革是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一环。在当今的时代,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已经无法由任何单一的学科独立承担,跨学科的知识和组织变成高校应对新形势必然需要采取的路径选择;实施学部制改革是高校集中资源凝练办学特色、建设一流学科的一种战略方式的选择。
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车先礼说,“学校自198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开始,30多年来,探索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滨州医学院模式’。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定了以医学学科为优势,康复医学、特殊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格局。直到今天,为克服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均衡态势,康复学部应运而生。成立康复学部,是学校办学历史上又一次敢为人先的重要探索,是为顺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项重大举措。”
刚刚受聘康复学部主任的谢胜泉院士表示,“很高兴参加康复学部成立并接受聘任。滨州医学院在康复领域有着优良的传统,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优两特’的办学格局,其中一‘特’就是康复医学,而我恰好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点成就,这成为了我们合作的起点。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共通的社会,单打独斗孤胆英雄的时期已经成为历史,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主流,而新医科的发展方向主要就是医科和工科的结合,今年9月成立的康复工程研究院和今天成立的康复学部,为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了良好的治理框架,“大康复”学科体系的建设,将在人才团队、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更美好的前景,我有这个信心带领大家做好这件事情。”
康复学部成立后,将受学校委托,统筹协调康复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康复工程研究院等二级学院和科研院所,整合各个学院的学术资源并进行统筹协调与管理。
据介绍,滨州医学院早在2013年就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需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康复医学院,发力康复人才培养和康复事业发展。近年来,学校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在推动康复事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把发展康复作为学校“一优两特”办学格局的一极;构建了“医、理、工、管、教、文、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康复”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滨州医学院-东芬兰大学康复医疗服务海外实践与培训基地”,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成立“国际康复工程研究院”;获批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康复治疗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最早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5所高校之一;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康复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假肢矫形工程等3个专业正在申请国际专业认证;多次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康复类高端学术论坛,与中国康复医学会签署八项战略合作,首个地方康复培训基地落户滨医,国家级特殊教育与康复园区建成启用,等等。
今年9月,由谢胜泉院士领衔,滨州医学院牵头,青岛理工大学参与,共同组建“滨州医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康复工程研究院”,得到了作为全国12个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之一的烟台市的大力支持。“研究院”将聚焦国内中高端辅具缺乏,辅具材料低端,产业化落后,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等短板,针对烟台市科技与产业战略、高端辅具类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经济转型,搭建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国际科技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五大功能平台以及相应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形成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格局,为烟台市重要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全力建成立足烟台、面向世界、独具特色、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成果集散地、高层次人才集聚与培养基地和高新企业孵化基地。
康复学部的成立,是滨州医学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高校改革趋势、破解发展难题、突出办学特色、助力健康中国的又一创新举措,对于创新学术治理体系、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联合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形成综合优势,有力促进滨医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和国家与区域康复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通讯员:吕海波、贾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