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也是变革者——《感物》带你走近一个不一样的马铁民

新浪山东
关注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的一颗生菜卖遍了全世界,被人称为“生菜大王“。
他也是第三届湖畔大学的“新生”,倍受马云青睐。
他就是本期新片场《感物》的主人公——“新农人”马铁民。
■“我读书,是为了做农民”
很多人读书,目的是为了跳出农门。可是马铁民读书,却是为了做一个农民。
1999年,刚大学毕业的马铁民在青岛一家外资企业做技术员。当时这家外资企业主要生产高端蔬菜,他们把种子提供给农民,从种子、种植流程到收割都有着条条框框的标准,合格后才会回收。但农民并不明白相信这种模式,他们只觉得规矩多得让人烦。于是农民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结果没两年公司就黄了。
这一切马铁民都看在了眼里。新模式的推广,首先要让农民彻底信任企业,可这外企上来就干,鬼才信它,现在好了,大家都失业了。想到这马铁民一撸袖子,为啥不自己干啊?
2003年底,马铁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100多万元,在内蒙租了250亩地。次年7月,马铁民终于种出了夏天里的生菜,总产量300多吨。经过验收,生菜全部达标。
马铁明手里的每一颗生菜,从形状间距到重量成熟度,都有着精准的数据,他也因此被称为第一次给蔬菜架上游标卡尺的人。
■“什么叫竭尽全力?”
“除了生菜别的什么也不种,每两片生菜中,必定有一片半来自马铁民的基地,7年只赚1.2亿,却出现在了录取率只有4.07%的湖畔大学名单上……”一篇有关马铁民的微信公号文章近几个月一直在网上流传,标题是“这个山东农民年入4.8亿,把菜卖到了迪拜,被马云邀请进湖畔大学,简直逆天了!”
创业伊始,马铁民一心想着把菜种好,无暇顾及与市场的对接。一年后,地里的菜长成了他想要的样子,但当时受非典影响,人员活动量减少,社会消费量降低,菜卖不动。近400亩蔬菜基地中只有70多亩的生菜卖出去。
连续四年,马铁民和几个同事就住在菜地旁边的窝棚里,齐刷刷躺在一张通铺上,眼瞧着幼苗种进土里,小苗破土而出,直到结出果实。
第一年种植的7个蔬菜品种里,只有生菜赚钱了,其他都赔钱。马铁民决定调整品种结构,专种生菜,接着他又四处找基地。到2006年,他已经有五千多亩地。
非典之后,马铁民开辟了第二条产业供应链,将生菜出口国外。2007年,他接下了一个日本的大单,眼看生菜一批批长成,日本的商家突然取消了订单。马铁民急得没办法,“即使装车运到农贸市场,球生菜卖十天都卖不完。”只能任由蔬菜烂在地里,通过销毁种在武汉、南京、西安等地的蔬菜进行止损。
直到后来,他找到在肯德基工作的前同事,刚好对方正在找供应商,这才解决了销路问题。
2003年,为了签下麦当劳的订单, 马铁民坐着火车从福建到广东,在麦当劳的厂区里面见到了当时的采购,没跟人说上几句话,对方就让他离开了。后来他又带着蔬菜基地的档案,招标书,跑到麦当劳北京的工厂,介绍自己种菜的情况,带人到基地核验。前后一年里,跑了无数次,最终签下了这笔订单。
小小的一颗结球生菜,马铁民用14年时间做到了产量和种植技术亚洲第一,研发水平、生产规模、年出口量全国第一。一颗颗生菜们远渡重洋到达迪拜、荷兰、印度、日本等20多个国家,登上了世界人民的餐桌。他所带领的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结球生菜露地种植周年均衡供应的企业。
“什么叫竭尽全力?帆船运动里也是如此,就是你不能绕着困难走,你必须去解决它。”在《感物》里,马铁民这样说道。
许多个清晨和黄昏,他航行在海上,面对狂风暴雨的海面和暗流涌动的海底,就像创业中遇到的别人认为不可能迈过的那些坎。
■“农民也是变革者”
“三农,宏观上是农业,微观上就是农民。我们要改变的,实际是人。不管未来什么样子,开创者在未来总有一席之地。在大时代的激流勇进中,农民也是变革者。种出一颗好蔬菜,让每一个人餐桌上的蔬菜,都食之安心。”马铁民说。
在湖畔大学,有人称他是“生菜大王”,马铁民感觉额头渗汗,他纠正了一下:“我更希望叫做新农人。”
“新农人”是什么意思?在百度百科里,“新农人”被诠释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业人员。”
许多人通过“生菜大王”,通过湖畔大学,又或是通过“绿行者”认识了马铁民。而这次,人文生活系列纪录栏目《感物》将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马铁民。>>感物视频的秒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