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寂寞路 依稀岁月痕——访著名国画家丁宁原先生
摘要: “受寒潮影响,1月22日至24日,济南市将先后出现降雪、大风和极端低温天气……23日、24日早晨最低气温,北部地区及山区可达-17—-20℃……或将迎来1971年以来最冷天气。”1月22日下午,当从暖醺醺的公交车上下来时,车载电视里天气预报员的播报犹在耳边回响。今天要采访的人物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丁宁原先生。他们那一代人的艺术道路常常不是单凭个人志向所能决定的,但生活阅历却让他走上了一条“深入生活”的路子,并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生发为一种自觉追求。进入专题:》》》》》》
文/陈丽媛
“受寒潮影响,1月22日至24日,济南市将先后出现降雪、大风和极端低温天气……23日、24日早晨最低气温,北部地区及山区可达-17—-20℃……或将迎来1971年以来最冷天气。”1月22日下午,当从暖醺醺的公交车上下来时,车载电视里天气预报员的播报犹在耳边回响。今天要采访的人物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丁宁原先生。他们那一代人的艺术道路常常不是单凭个人志向所能决定的,但生活阅历却让他走上了一条“深入生活”的路子,并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生发为一种自觉追求。
深入生活
1957年是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在全国院系调整后招收第二届五年制艺术专业,丁宁原同班里的30几名同学一样,踌躇满志,怀着画家梦勤奋地学习。但1958年后,形势发生变化,排斥课堂教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写生作品受到重视,当时不少老画家像吴作人、艾中信、叶浅予、邵宇等,以及一批中年画家经常发表一些优秀的速写作品,社会影响很大,门采儿、荷加斯、苏联一些有写实功底的画家的速写集也能在外文书店见到。这些作品对丁宁原影响很大,同时也起了导向作用。
“当时凡有重要活动,媒体总要发表一些速写配合宣传。速写成为一种很有活力的简洁艺术形式,受到各方重视,画家把速写作为一项重要实践,学生更是把速写当成必须的基本功训练。”丁宁原告诉记者,那时他们不敢在教室里画画,都偷偷挟着速写本外出画速写,几年下来却跑遍了济南的机床厂、汽车总厂、农修厂、拖拉机厂等,反倒养成了他深入生活画速写的习惯。后来他还被聘为《大众日报》和《济南日报》的美术通讯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配合形势宣传的场景速写。
据山东美术出版社原社长耿本清回忆,当时能画速写的人不多,丁宁原的速写构图完整,人物也画得生动,常常是在现场画完后,不需要再加工整理,可直接带回报社刊用。“那时候大家普遍很穷,我们一个月发11.5元的伙食费,再加上报社给的稿费,一幅画6块钱左右,组画可能十几块钱,虽有功利之虞,微薄的稿酬却成为支撑我读完大学的重要经济来源。”丁宁原表示,艺专的学习影响了他日后的整个创作道路。“最真切的体会就是‘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长时间熟悉你所表现的对象,才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腰斩黄河”
上世纪60年代前夕,山东省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农业战线上掀起了一个以大搞水、肥、土为中心的冬季生产高潮。只在“腰斩黄河”工程的位山枢纽工地上,就有20余万劳动大军日夜奋战。根据山东省委和舒同同志的指示,“腰斩黄河文艺服务团”于1959年12月2日,赴位山枢纽工程工地进行一个月的文艺服务工作。其中美术组由山东省美协副主席迟宾带队,成员包括8名美术工作者和32名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三年级学生,也就是丁宁原所在的那个班。
腰斩黄河工程包括截流,开凿新河道,建防沙闸、溢洪闸等一系列工程,其中截流工程是关键。截流分主坝和边坝。筑坝第一步是进占,就是在黄河选定的位置从两岸用高粱秸和泥土层层叠压筑成土坝,不断向中间推进,并随时用木桩固定,事先在上、下游已经锚定几艘大木船,从船上引出的数根粗大缆绳再进一步把木桩加固。参加服务团的同学们到达时,占子已经进展到河中央,不几天就形成了所谓的“龙门口”,开始进入最为艰险、紧张的大坝合龙阶段。只见合龙口的两边黑压压的人群在震耳欲聋的号子声中“抛柳枕”,这是用柳树裹挟石块的长枕,每个逾万斤重,几百人按着号子节奏一起用力把柳枕推入水中,一个接一个用来堵截咆哮湍急的黄河浊流。后来艺专同学创作的大幅中国画作品《举世奇创》便是取自这一场景。
从12月2日至28日的27天中,丁宁原和同学们全部在工地上活动,一方面给英雄模范人物画肖像贴在宣传栏里,配合生产对他们进行歌颂;另一方面对抛柳枕、大坝截流、滚龙衣等关键场面从各角度画了速写。12月28日回济南后,他们直接被安排到山东省艺术馆的排练厅住下,任务有三项,重点是创作一套反映腰斩黄河工程全貌的组画;另一项是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构思创作草图;再一项是抓紧时间整理出一批现场的写生稿,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春节期间在广智院街举办的小型“山东省腰斩黄河写生画展”做准备。
1960年春节过后,创作进入第二阶段,同学们以创作课的形式全力投入创作。丝毫没有经验的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首先确定画一幅表现黄河截流雄伟场面的大型作品作为核心,并借用当时工地彩门上的“举世奇创”四个大字为画题,以集体创作的方式,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完成了1丈8尺的大型国画创作。同时还用年画、国画、水彩、剪纸等形式创作了《大战龙门口》《滚龙衣》《比武》等几十件作品。
1960年4月初《举世奇创》完成,4月17日“山东省腰斩黄河写生画展”在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庑开幕,共展出作品126件,至5月25日画展结束,共接待观众43295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美术展览之一。出席4月22日座谈会的刘开渠、叶浅予、吴作人、蔡若虹等30余位专业美术家们,热烈赞扬了青年作者的突出成绩。后来蔡若虹在文章《小人物可以办大事,中国画可以反映生活》中,对画展做了深层剖析,认为尽管青年人在传统技法的掌握上还有欠缺,但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的大胆突破推动了中国画传统技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探索实践,其意义远超作品本身。
1960年6月17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在北京开幕,“山东省腰斩黄河写生画展”有近一半作品入选,丁宁原除参加《腰斩黄河组画》《举世奇创》的集体创作外,另有一组速写作品入选。此次创作实践让丁宁原深入生活第一线,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开拓性的精神大胆进行创作尝试,并取得成功,使他逐步自觉地走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道路。
长海寻梦
“文革”后期,受人民美术出版社之约,丁宁原参加了一部反映山东渔民革命斗争故事的连环画创作,去胶东体验生活。第一次到石岛,丁宁原就被童话般的海草房迷住了。石岛的房子都建在山石之上,海草毡屋顶造型优美,元宝形屋脊高高耸起,蓬松浑圆,屋山则用小块岩石沿走势垒砌,纹理变化自然生动,每当阳光灿烂,浅灰色的屋顶泛着熠熠银光,犹如古代城堡。间有灰瓦二层楼房,砖石结合,与海草房融为一体,高低参差,起伏多变。而周围一般渔村的海草房虽不及石岛的讲究,但海边地域开阔,房屋造型舒展自然,依山面海,庭院连接着沙滩和渔港,房前屋后人们忙着修船补网,一派繁忙的渔家景象。
据丁宁原介绍,因为土地珍稀,道路狭窄,有的小胡同两人侧肩才能通过,但曲折迂回的小巷却别有一番情趣。“那里庭院一般都很小,但家家收拾得整洁精致,仅有的一小片土地上,总是种上花草蔬菜,墙头上的仙人掌开着鲜艳的黄花,伸出墙外的无花果枝叶更使庭院充满生机。尤其一些偏僻小巷中的民居,由于岁月的积淀,保留了更多古老的渔村面貌。”丁宁原告诉记者,此处渔民形象彪悍,待人热情。而女子则勤劳贤惠,会过日子,皆爱打扮;平日里喜穿红衣,以祈愿男人出海平安;在男人出海归来之前,家里的灯在晚上会一直亮着。
丁宁原在石岛、大渔岛、竹岔岛、长山列岛的砣矶岛、南北长山岛等先后几次住了几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渔村的大街小巷,积累了几百张速写。后来的十几年间,因为创作人物的需要和带领学生实习,丁宁原也曾多次去胶东荣成一代写生。在海边,他常常听到渔船在风暴中遇险的惨烈故事。“1978年6月8日,狂风呼啸,波涛轰鸣,嘈杂的呼喊声把我们引向海边,一艘辽宁的机帆船夜间在大雾中迷航,被巨浪推上了大渔岛的一个小海滩,船只搁浅报废,所幸人员无恙。当地人讲船上一定有贵人,不然若偏离二三十米,就可能撞上礁石……”亲身体验过渔民生涯的艰险,丁宁原对渔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984年山东省美协组织画家深入生活,丁宁原仍然去了胶东,回来后与吕学勤、李承志一起创作了《渔岛春讯》山水组画,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胶东渔村几乎成为丁宁原生活的一部分。时隔20余年,2008年夏,丁宁原参加了山东省文联组织的老艺术家采访团去胶东写生。有机会回到梦萦魂绕的渔岛,让丁宁原十分兴奋。但那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他心里不免失落。后来丁宁原在东楮岛见到一些保留下来的海草房,虽然模样依旧,但因已不是正式居屋,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全然找不到过去那生机勃勃的气息。“回想当年欣欣向荣的渔家景象,才悟到原本不仅是房屋建筑材料的特殊,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房屋主人怀着对生活的挚爱苦心经营的结果。”
此去胶东,旧梦未圆,归来后丁宁原怅然若失,于是他找出当年在石岛、大渔岛、龙须岛一带画的速写,选出三十余幅记录海草房景象的画面,趁着记忆还算清晰,整理成小画,以寄托对这些古老建筑文明的怀念之情。“与其说是当年渔岛的美景让我难以忘怀,还不如说年轻时在海岛的那段倾情投入让我产生一种使命感,觉得不把她画出来,对不起造化的恩赐。”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丁宁原断断续续画了一批渔岛题材的作品。“虽然意犹未尽,但总算可以对那段情缘有个了却,也算圆了这个长梦。”
他山觅石
20世纪90年代丁宁原曾两度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师范大学讲授中国画,加起来正好度过了秋冬春夏。丁宁原首次去俄罗斯正值西伯利亚的深秋,明媚秋光中金黄色的白桦树、色彩艳丽的尖顶东正教堂、圣彼得堡的晨辉、涅瓦河的黄昏,一切都令他神往,而很快就到来的严冬迅速把西伯利亚变成茫茫雪原,圣彼得堡也笼罩在朔风呼啸的漫漫长夜中……面对如此景象,漫步在涅瓦大街上的丁宁原竟然觉得似曾相识。“大概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留给我的印象忽然闪现了出来,灵感油然而生,很快就创作了《朔风》,后来又画了《雪国长夜》、《风雪比尔斯克》等。这些作品来自于当时的感受,同时也是与心灵碰撞的火花,我觉得也画出了自己的心声。”
多年前,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言论曾引来一片批评声,他举例说“……有一位画家到了美国,自称画了一批美国的风景画回来,可你一看这哪里是美国呀,这不是还是黄山庐山吗,只不过在山上山下加了几栋美国的小房子,他的失败在于机械地使用笔墨,没有创造出新的表现对象的手段”。丁宁原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画俄罗斯写生时老记着这句话。“比如,中国画的天空一般是不画的,而俄罗斯的天空云彩千变万化,不论朝晖、晚霞、明媚的秋光还是风雪弥漫的西伯利亚荒原,天空是画面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试探用新的方法加以表现。”
在《晨辉》、《钟声》等画作中,丁宁原大胆吸收了一些西画的手法,但在表现技巧上仍然发挥了中国画的长处,例如破墨和泼墨的运用,线与墨块的对比等。这些画在俄罗斯展览时,当地画家和美术院校的师生们都觉得表现出了俄罗斯情调,且富有感染力,当地报纸评论说“中国画家丁宁原用一些神奇的方法把俄罗斯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几十年来,丁宁原一直坚持“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道路,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探索适合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画面形式和表现技法,由此形成了鲜活生动的自家面貌。丁宁原表示,试探就是试探,很难说都是成功的,但不试探永远没有突破。“我的艺术创作生命已经不长了。山那么高,路那么险,爬到哪算哪。”丁宁原说。
丁宁原艺术简介:
丁宁原,1939年生于山东省青州市,1962年毕业于山东艺专美术系国画专业。1976年参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恢复筹建工作,先后任艺术系副主任、美术系主任,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美术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山东老教授协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丁宁原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治学态度严谨,为山东艺术教育建设做出贡献,一大批学生已经成为山东美术教育和美术创造作的骨干人才。
早年以工笔人物画和连环画创作为主,先后出版、发表连环画作品30余种。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主攻山水画,以其坚实的写生功力和长期的生活积累,作品独劈蹊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1960年《黄河速写》入选二届全国美展。
1964年工笔人物画《假日》、《出工》入选三届全国美展。
1966年工笔人物组画《重见光明》晋京展出,《 人民日报》曾以整版刊出。
1977年工笔人物画《心血相连》入选全国建军美展。
1984年山水组画《渔岛春汛》、连环画《鲁班的子孙》入选六届全国美展。
1987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速写指南》。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丁宁原速写作品》。
1988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山水写生画稿》。
1989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丁宁原风景速写》。
1994年工笔画《一夜春雨》入选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应邀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师范大学授课并在新市举办画展。
1997年赴香港举办画展。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丁宁原俄罗斯写生》、《速写应试》。
第二次赴俄罗斯授课及举办画展。
1998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画精品集——丁宁原》。
1999年应邀赴美国休斯顿、纽约举办画展。
2000年应邀赴日本举办画展。
2003年出版教育部组编高师教材《中国画·山水》。
2005年赴美国举办画展。
2008年出版《山水画名家——丁宁原》。
2010年出版《丁宁原速写集》、《丁宁原胶东渔村写生》。
2011年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丁宁原速写展览暨《丁宁原速写集》首发式”。
2012年山水画《石岛渔家》晋京展获好评。
2014年4月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丁宁原》。
2014年8月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