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疏篱趣未穷——对话著名花鸟画家赵英水
摘要: 宣纸上的紫藤开得热闹,那串串硕大的花穗挂在枝头压弯了枝条,深深浅浅的紫云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花藤愁不乱,能乱即有神”。那看似无序、实则内敛如屏风的紫藤后面,究竟藏着什么呢?是一只采蜜的蜂,一张和大人玩捉迷藏的娃娃的脸,还是近旁葫芦或是南瓜结的果?或者什么都没有,越过紫藤,是那广袤的农田和一年四季吹着黄土地的亘古的风。进入本期专题:》》》》》》》
进入主专题:》》》》》》
文/陈丽媛
初冬的一个下午,天气刚刚冷到结冰。约了友人一起去赵英水先生的画室喝茶品画,顺便探探他将于年底推出的画展。
笔耕墨耘 挥洒自如
我和友人边聊天边剥桔子,边看英水先生作画。以往所见画者,或眉头紧锁奋笔疾书,或眼神放空冥思苦想,气氛之紧张,往往让观者不由得屏住呼吸,观英水先生作画却是一种享受。画纸铺好后,赵英水随手点燃一支香烟,又在调色盘中调入曙红、藤黄、花青等,在与友人闲聊中,似已有了大概思路。饱蘸水墨的长锋羊毫,或顺滑,或晦涩,像一条条小径蜿蜒在雪白的宣纸上。画家又在“缠藤”了。英水先生画藤收放自如,注重整体气势,不拘泥于笔墨的细微变化,只见苍劲厚重的藤蔓肆意缠绕,酣畅淋漓。
英水先生的画室位于齐鲁师范学院的一幢老楼里,楼道里静悄悄的,泛黄的墙正在“蜕皮”,汲水间里生锈的水龙头滴滴答答。窗外偶尔走过叽叽喳喳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少有人把目光投向这间不起眼的小屋,更不知道有一位名闻遐迩的花鸟画家已在此笔耕墨耘了30余年。他见证了山东省教育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复办、发展、改建的整个历史过程,主持并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齐鲁文化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研究》、《齐鲁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民间美术研究》重点资助项目两项,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杨家埠年画构图与色彩的研究》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并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推动形成齐鲁画派》资助项目一项,他送走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更用一壶壶热茶、一幅副好作品,一席席热诚真挚的话语,温暖着每个友人的心。
复古建制 深藏若虚
1978年8月从曲阜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赵英水被分配到山东省教育学院任教,并于90年代初受命组建山东省成人高校脱产美术教育专业。面对学校规模小、编制有限的困难,赵英水打破校际关系,组建了以魏启后、张鹤云、段谷风、范梦、王立志、聂耕、郭志光、滕西奇等老一辈美术教育家为核心的教学专家团队,同时又聘请张志民、孔新苗、宋丰光、刘青砚、张锡杰、高毅清、管朴学、张丽华、邹光平等实力派一线外校青年教师做主讲,深受学生欢迎。
1996年山东省教育学院增设艺术设计专业,2000年增设美术学本科。2004年美术学本科被评审为“院级重点专业”、中国画被评审为“院级优秀课程”。1999年赵英水被山东省人事厅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现在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诸多画家都是赵英水的学生,提到他们,他总是嘿嘿地笑,“我感到自己为山东省美术界干了一件实在事儿”。
茶已喝过两泡。英水先生手中的烟已燃出长长一截。只见宣纸上的紫藤开得热闹,那串串硕大的花穗挂在枝头压弯了枝条,深深浅浅的紫云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花藤愁不乱,能乱即有神”。那看似无序、实则内敛如屏风的紫藤后面,究竟藏着什么呢?是一只采蜜的蜂,一张和大人玩捉迷藏的娃娃的脸,还是近旁葫芦或是南瓜结的果?或者什么都没有,越过紫藤,是那广袤的农田和一年四季吹着黄土地的亘古的风。
山东地处京沪文化圈之间,粗犷豪放、憨厚朴实的山东画家们立足于齐鲁大地,坚守“中庸”美学,不排外,不逐流,既继承着北方画家的拙、苍、厚、实的笔法,又吸收了南方画家的巧、秀、险、虚的用笔理念,最终形成了山东绘画既苍又润、既厚又巧的地域风格。山东老一辈画家们那一件件外观简陋、内质刚猛的作品,无不涵盖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着山东人深藏若虚、坚韧不拔的“先天之气”。
田园野趣 时代精神
美术评论家徐恩存曾评价赵英水的作品:“一扫陈规,意在翻新,因而画面中弥漫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元气’。”对于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的赵英水来说,这股“元气”来自于他血脉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
英水先生喜欢借助田园野趣为主题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对童年乡村生活的追忆和留恋,寄托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思。初春,清风明月,万物复苏;夏日,鸟语花香,蛙声如潮;秋时,瓜果满架,硕果磊磊。“最难忘记的是我和小伙伴们穿着土布裤衩,赤着脚丫,头套柳条圈,手持干瘪树枝,在绿色的田野中天真无邪地穿来穿去,斗鸡唤狗好个痛快。”紫气东升,牛羊出圈,鸡犬闻声,摇轳汲水……这些诗意般的景色是都市人难以领略的,而每当赵英水回忆起这些,心中就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怀念之情和表现欲望。
赵英水爱黄土地,更爱黄土地的金秋。观其画作《红果》、《戏秋图》中的残荷、《霜重色愈浓》中的圆果,蓬勃而有气势,亦有情势的变异,孰谓草木无情?乡土之情既滋生了赵英水主观的“意”,又赋予了他客观的“境”,情思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从而使作品能如实地表现生活,表达心灵,用真诚去演奏人生的喜怒哀乐并富有个性。
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家要想创作出好作品,更要在生活上下功夫,不断到生活中亲身感受。 翻开赵英水近三年的创作年表,他真真不是在外地采风,就是在去采风的路上,不论是莒县、胶南、莱阳、肥城、日照、章丘、泗水、台儿庄等山东省基层县市区,还是台州、宁波、雁荡山、新疆等祖国的大好河山,抑或是韩国、日本、迪拜等他国风情,都被赵英水一一收在他的写生簿里。就连2014年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赵英水尚带领2012级国画班的学生们前往济南市植物园写生。由是,学生们敬他,爱他,有的虽已毕业多少年,有事没事还要经常往他那间小屋里挤。
不足20平的小屋里到底有啥好处?水泥地面,一排老旧书架码满了书籍、画册,由两张桌子拼起来的画案上墨迹星星点点,茶桌上立着的那几把茶壶,开始时都是有壶盖的,后来都被冒失的友人失手打碎了,还有一不软不硬、可躺可卧的长条格子布沙发,以及萦绕不去的烟香、墨香、茶香……屋子里的一切物什、摆设都极简单、朴素,却像极了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模糊的小时候。所以,小屋更像个驿站,它让来此地的人一一放下戒备和矫饰,不“装”,更不拘束,情酣处定要嬉笑怒骂、“指点江山”一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
画笔被轻轻搁置在了墨盘上。眼前四尺整幅的《紫气东来》,老藤虬枝,紫霞烂漫,忽来一只八哥上下翻飞……英水先生将燃出的烟灰轻轻弹掉,若有所思地吸上几口。人心如水,静则澄澈。
赵英水艺术简介
赵英水,1955年生于山东省历城县(现济南市历城区)。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1993年组建山东教育学院美术系(现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并主政18年。现为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优秀教师。
1999年《满园秋色》获山东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展”金奖,1999年《无边秋色》获“山东省跨世纪中国画精品展”金奖,1999年《浓秋》入选“全国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1999年《朵朵花儿向太阳》入选“全国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画展”,2000年《春酣》入选“全国新时代中国画精品展”并获优秀奖,2001年《深秋色愈浓》入选“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2年《江南秋正浓》入选“纪念毛泽东文艺座谈会讲话六十周年美展”并获铜奖,2006年《秋塘野趣》入选“山东省高校师生美术大奖赛”并获金奖,2014年《独立疏篱趣未穷》入选“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主持并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齐鲁文化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研究》、《齐鲁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民间美术研究》重点资助项目两项;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杨家埠年画构图与色彩的研究》资助项目一项;参与并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推动形成齐鲁画派》资助项目一项。其研究结果分别获“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泰山文艺奖(理论)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出版有《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析疑解惑·菊花谱》、《花鸟名家-赵英水》、《中国优秀美术家-赵英水》、《赵英水花鸟画作品集》、《赵英水写意花鸟画》等专著、画册20余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