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如歌的行板 ——对话中国现当代书画名家张宏宾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1942年张宏宾出生于北京,自幼喜欢美术,1957年考入由徐悲鸿创建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上世纪50年代物质生活贫乏,但张宏宾却志向高远,三年的刻苦学习培养了他坚实的绘画基础。之后,张宏宾又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系深造。

进入本期专题:》》》》》》》

进入《艺彩山东》专题:》》》》》》

文/陈丽媛

济南的初雪洋洋洒洒下了一整天。窗外风拥着雪,雪伴着风,豪情满怀地在空中旋转着、飘荡着,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窗内安静,温暖如春。翻开面前的一摞画册,在大片的灰调子上,纯度极高的红、绿、蓝色有节奏地点缀穿插,墨黑与留白在关键部位果断分割画面空间,色彩的交响好似唤醒了每一个即将裹入寒冬的生灵。

1942年张宏宾出生于北京,自幼喜欢美术,1957年考入由徐悲鸿创建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上世纪50年代物质生活贫乏,但张宏宾却志向高远,三年的刻苦学习培养了他坚实的绘画基础。之后,张宏宾又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系深造。

60年代的中央工艺美院重视民族、民间艺术,关注世界艺术潮流,格局宏大,视野开阔,有着研究艺术形式和规律的新颖教学体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宏宾苦练基本功,广泛涉猎,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得遇张仃、庞薰琹、郑可、祝大年、袁运甫等名师更是他人生的幸运。作为当时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家,张仃等人卓有建树、颇有见识、且具世界眼光,对传统亦是相当推崇。他们主张学生全面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研究秦汉、隋唐的艺术,也要关注古代民间艺术,且要与西方现代艺术融合发展。

“大学时代,同学们都非常用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每周都跑去北京市图书馆,并经常组织外出写生。”据张宏宾介绍,1963年夏,他和几个同学在没有路费的情况下,步行去了云冈。“我们淌着山涧河水,走一村住一村,一人背着一张凉席,凉席里卷着一摞画纸,虽然山高路远,但内心是振奋的,因为路的那头,几千年的文明在向我们招手。”在老师们的艺术思想理念影响下,张宏宾开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思索,青年时期的知识结构和使命感让他博采众家之长,志于走一条融汇中西、结合时代特点的艺术探索道路。

一个人,特别是艺术家,一旦在青年时期确定了奋斗目标,那么他此生所有的路,无论平坦、坎坷,便只顾风雨兼程。1965年大学毕业后,张宏宾放弃了北京优厚的条件,主动到山东工作。1976年张宏宾被调到山东师范大学任教,并参与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断的艺术系,一面教学,一面创作了很多作品,如《纪念老舍先生》《踏歌行》等,这是他艺术的春天。

张宏宾的课内容总是很精彩,像一顿丰盛大餐让学生们沉浸在莫可名状的激动和兴奋中。他尊重、爱惜学生,他说过的话经常被学生们拿来当作名言警句。在那个火红但物质匮乏的年月里,张宏宾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拮据的生活,然而他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创作,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学生们跟这样一位真实、真诚、真才实学的老师在一起,总会得到一种鼓舞,觉得生活美好,艺术美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中国,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家们了解西方战后现代文化艺术的愿望也日趋迫切。邓小平“访美”后不久,便迎来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三次出国潮”。

1987年张宏宾应邀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讲学,这期间他和几位老同学继承和延续林风眠开创的道路,共同在美国参与了“中国现代重彩画运动”。区别于中国传统水墨,“中国现代重彩”结合了西方现代绘画技法,利用高丽纸结实的纤维,通过正反两面创作制造出一种既水墨淋漓又色彩斑斓的效果,颇具装饰意味。这一时期张宏宾创作的《孔雀姑娘》《远方的呼唤》《少女与花》等,保持了中国元素最基本的线描,在丰富的色彩对比中,人物造型准确严谨、古雅高贵,充溢着古老东方的神秘幻想。

张宏宾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在美国大受欢迎。后来他的《夏之歌》等十几幅作品被美国国际艺术发行艺术中心印制成限量版丝网版画在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地发行,并引起极大轰动,中国现代重彩画一跃成为融入国外主流社会的中国画种。

十余年来,近距离地观察了西方艺术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形态,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之后,张宏宾开始从更高的视点审视自身的文化基因,并重新校准、定位自己的立足点。不知道从哪一天,也不知从哪一幅画开始,张宏宾开始了他的“实验”——先用颜色在宣纸上肆意泼洒,然后凭借颜色在纸上自然形成的痕迹来激发创作灵感。“由偶然性带来的那份最初的创作悸动,让我兴味盎然,我希望自己画得像诗,像梦。”张宏宾说。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抬头望向那深蓝的天空,飘忽的云朵有时幻化成一匹骏马奔腾而来;而当我们望向那被时间侵蚀的古旧墙皮时,又分明看到了一幅山水画;偶然的发现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张宏宾则把这一偶然性搬到了宣纸上。素宣之上,斑驳陆离,虚实相间,落笔似不经意,赋彩如影随形,表现了一种不可视的空间流动,张宏宾却于混沌迷茫中,抓取一个个具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可谓“一画勘破鸿蒙”。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张宏宾是一位“灵魂里有唯美倾向的画家”。无论是英姿飒爽的《御风》女子,还是在群马中《回眸》的甜美少女,一个个气质优雅,却像是在哪儿见过,似曾相识,观之直觉安心。马蒂斯以为最好的画应是眼睛的安乐椅,著名艺术家张世彦认为张宏宾的作品很像是一把“中国制造的安乐椅”。 而画家超前的审美意识和唯美情怀让其捉摸不定的内心轨迹似乎有迹可循: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的其实是更像自己的“我”,既有别于他人,也有别于过去的自己。

张宏宾的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但他既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他的目光既充满东方古典的意味,又有时代鲜活的生命气息。作为中国画当代形态转型中的探索者,张宏宾希望自己在艺术创作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和发现。“变则生,无止境的探索是艺术家的生命。”张宏宾说。

张宏宾简介:

张宏宾,著名旅美画家。1942年生,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受教于庞薰琹、郑可、张仃、祝大年、袁运甫诸位先生。1987年应邀从山东师范大学赴美国大学讲学,以杰出艺术家身份定居美国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壁画家学会理事,山东省壁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系主任,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近年来受聘于山东多所艺术院校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班导师。

张宏宾曾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波士顿、纽奥良、科罗拉多等城市举办画展,并为旧金山州立大学人文学院创作大型壁画《自然之歌》,此间有十多种丝网版画在美国出版发行。

1989年至1992年应日本邀请在东京、京都、大阪、奈良、横滨、佐贺等地举办“世界人气作家展”及个人巡回展,是海外“中国现代重彩”画派的重要画家之一。

近年来,张宏宾在宣纸上用泼墨、水墨的方法创作了大量的彩墨作品。由于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壁画和民间艺术传统的研究,又有多年活跃于海外画坛的经历,从而成就了他坚实的艺术功底和与众不同的独特创作风格。

出版有《张宏宾丝网版画选》(美国)、《张宏宾的艺术世界》(日本)、《张宏宾画集》、《宏宾彩墨》、《中国水墨•张宏宾卷》、《[墨•彩]张宏宾作品选粹》等。

作品曾被德国、日本、美国、泰国等国家机构或个人收藏。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