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裔丹青——中国当代人物画家孔维克
进入专题:》》》》》》》》
圣裔丹青——中国当代人物画家孔维克
郑 岗
一
孔氏家族自孔子以来,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之久。这个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庞大家族,在每一个世纪、每一个王朝,都实实在在享有特殊的荣誉与封位。而具有 绝对权力的历代皇族,在更迭中时如骄阳、时如粪土,唯有孔氏家族历代不衰。所谓:“家法古礼也,三代以降存者鲜矣,惟我孔氏受封爵之奉祀事,历历相传,积 然不紊。”两千五百多年的昌盛,两千五百多年的同姓族人,世世代代都恪守着“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的族谱,连绵不绝地延续血脉,阐释着祖 上的思想与操行,这真可谓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家族。为“分真伪、辩远近”,自第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后,天下孔姓分二十派六十大户,其中作为嫡系后裔的大 宗户列为第一派第一户。
画家孔维克即是这个庞大家族中大宗户上的第七十八代裔孙。按辈分算,“维”之前是“德”,之后是“垂”。孔维克生於山东省 汶上县(汶上春秋时称为“中都国”。鲁定公九年,孔子曾做中都宰),祖上是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贞干之弟孔贞宁,因其侄与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蕃之女联姻,而与其 兄闹翻,於明嘉靖年间搬出孔府,落根汶上。孔氏家族人丁兴旺,散居五湖四海,但其铁定的族规家训,无论在何方都是皆须共同遵循的。正如《孔氏祖训箴规》第 十条中所说:祖训家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所以,尽管孔维克生於一九五六年,整个成长时期,正值对孔子“大不敬”的特殊年月,其家庭受到迫害, 作为医生的父亲亡命东北,但他却仍然得到母亲的支持,得以专心学习,即使失学在家,也未曾放弃绘画这一爱好,这不能不归於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其母亲身 上庄严而又骄傲的延续。
二
有人说:孔维克是孔子后裔中唯一活跃在现代中国画坛的成就卓著的人物画家。此话不虚。
孔维克令人刮目相看的年头是一九九三年。这一年,他开始创作孔子系列作品,它标志着孔子的后裔开始对自己先人和家族,从“形而上”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审视与追寻上来了。
对於孔维克来说,《杏坛讲学》是一幅易於众人接受的以主观态度为主的作品。圣祖孔子是“授业解惑”的先圣,杏坛设学,周游列国,一生都是在说教中度过的。孔 子的大圣大德,也是因三千弟子的发扬而光大,在博大的东方文明中达到了辉煌的绝顶。“杏坛讲学”是孔子轶事中极辉煌的一则,更是孔子思想集大成之所在。关 於这一史料,传说众多,造像也多。明代吴彬绘有的《孔子杏坛讲学图》,图中孔子居中讲学,四周弟子四人;另一幅《孔子讲学图》,绘者是明代人或宋代李唐, 说法不一。图中石壁下老松盘曲,文杏杂列,孔子执如意,凭几讲学。据见过此画的人讲:画中弟子二十人,或拱立聆教,或持香炉,或抱琴,或执卷,或敛袖,或 曳杖,或行相问答,具体而周全地描绘出了孔子和众多不同门第弟子的形象,算得上一幅精致非凡的佳作。此类画还有清代的《孔子行教图》等,但这些作品均系孔 姓之外的画家所为。而孔子后裔孔维克源於氏族血脉,得之杏坛遗风,其作《杏坛讲学》的构思布局便与上述画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充分显示出一种尊崇先人的心 态。你看:孔子讲学在上,弟子受业於下,画面上部系穹窿式构图,孔子头上古松如冠,祥鸟聚听,右下方又有神来之笔抖出一个如痴如醉的稚童,整个意境“如诗 如歌、古意盎然、寓意深远”,这种独特的纪念碑式的布局,不能不使人领会到孔维克对祖先顶礼膜拜的虔诚之心。 孔维克从具体的感情中演绎出客观的图像,确切地表述了灵魂中对儒家风范永存的信仰。或者,还有对他早年求学艰难路途的追溯。作为孔裔后代,这是不可或缺的纪念。作品在笔墨上求“古”,在组合及观念上求“新”,其有机融合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大大强化了画作的吸引力。
孔维克图解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习儒生必修的功课,也是孔子思想中具有“实践”意义的部分。孔维克认为“六艺”是孔子生涯中最令其舒 畅和最表达其精神所在的华彩乐章。所以,孔维克的作品基本是以六种情致去构思的。笔墨上采用了文人画中小品的结构,形象是具体的孔子演示六艺的形态。《六 艺图》为六幅团扇形画面,虽然不是孔维克的代表作,但“人物简古录秒,亦庄亦谐;景物清奇舒逸,疏密有致”,也不失一种雅趣。尤其形式上的古旧色调,再加 上同画幅大小一般的文字,委实充满了隽秀、典雅,充分展示了孔维克学养上的灵气,以及建立在良好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情趣中的个人风格。 儒家思想在漫 长的中国文化史的进程中,其基石与支柱的力量,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分散和注入到每一类人文事物中的。今天我们理解的当是一种教习与传统的影响。但相对於孔 维克,则增加了另外一种,这便是绝对无法取代和作伪的血脉,也是他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意识。我们注意到自一九九三年起,孔维克便不间断地创作孔子题材的作 品,同时,作品中的“使命感”也愈益凸显和强烈。《孔子周游列国》可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了,它恰如其分地映衬出了孔维克的心态与激情。孔维克对这幅作品倾 注了很大的心血,并保持了早期特有的血脉感。首先作品中追求了形式上的恢宏,它以巨幅壁画样式的篇幅,有别於《六艺图》,意在夺人心魄。
我们知道孔子曾率弟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十四年。其间的磨难,其间的恓恓惶惶自不必多说,然其大志却不曾有片刻的动摇。孔维克采用开阔的 大全景构图,包容下长天大野、古道巨岩、老树飞鸟、旅人行车,似乎回到了二千多年前的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的那个时代,看到了苍凉与悲壮,看到了 乱世中哲人独思、治国济世、匡正伦常、坚毅宏壮的抱负与使命感。展卷细读,这幅作品笔到神到——每个细节都可见笔墨的功力与才华。孔维克是个灵活并善於融 合贯通的人,这也是儒家的“大道”之理。他将油画表现大题材、大环境的长处,移用到工笔画的造型中,也就有了“意匠经营,九朽一罢,多层晕染,整体铺陈, 垂线平涂,装饰风味”的特色。具体到实处,譬如构图,他选取开阔的大全景,在四分之一处以横裁天地的地平线扩展视野,平添了视觉张力。在局部上,虬枝横 斜,岩石错落,土路曲折,其苍凉和悲壮也触目惊心。有评论说:“这幅作品按照儒家美学的‘比德’之说,画面上的自然景物都可以用来比拟或象征孔子的伦理道 德精神,直接表现了画家对儒家传统文化渊源的审视、反思与追寻。”
孔维克一直以将前辈中一些引以为荣的传闻轶事整理并述说於外界为荣。他撰写的其 曾祖父孔瑞唐在中日孔林之争中壮举的文章,使他如愿以偿。他说:“在当时都认为他(孔瑞唐)历尽劫难,败家赎身,保住了孔林,同时也为中国人争了气,很光 彩荣耀。”这段插曲,对於我们全面认识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世界影响,是不无裨益的。孔维克在著文的同时,也在另一形式上再一次发挥了他对“救亡 图存的忧患意识,舍身成仁,报国赤忱”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公车上书》,它虽然不是直接述及先祖的画作,但其精神和情感却与儒家情操并无二致,仍旧表述 了他对“成教化、助人伦”儒家艺术观的崇尚与实践。这幅作品是孔维克另一幅重要代表作品,有人将这幅作品与《孔子周游列国图》并论为:同样充满着儒家思想 的大智大勇的阳刚之气,只不过情感基调已从激昂蹈厉转变为勃郁沉雄。事实上,《公车上书》是他对儒家风范,特别是孔子舍身取义之说的一次直抒胸臆。
三
“公 车上书”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一八九五年四月,在京会试举子一千三百余人云集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公推康有为执笔“上光绪皇帝书”,提出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政治主张。这一事件的起因源於一八九五年三月清朝廷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激起殿试举人的愤慨。“公车上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的国家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真正觉醒,是近代民主思想的一次集体萌动,某种程 度上开始了中国传统文人从御用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转换的进程。忧患意识虽为雏形,但诏示着民众、学人参与社会意识与公众价值肯定的启悟,它成为“维新变 法”——求改革求变法的革命行动的前奏,成为了后世追求民主救国的知识分子们满腔爱国激情的形象代名词,成为了千百年来儒生践行孔子舍身取义之说的壮举之 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近代史永存史册的光辉形象。对於文学艺术创作而言,“公车上书”是极好的艺术表现题材,但近现代文艺创作却极少涉及,直到 一九八九年孔维克的中国画《公车上书》问世。这幅画体现了他对追求民主救国、怀有满腔爱国激情的近代儒生的崇敬及艺术之担当。这个世界通过美术作品又一次 引起世人的瞩目。
孔维克将一百多年前的会试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数十人分数组放置。将彷徨、义愤等不同神态的士人“集中成似半段城墙、一柱 黑风般的曲线状团块,坠於画面下部,而上部则留有大块空白”。将整个画面嵌入一页放大的、斑斑驳驳、密密麻麻的雕版古书中,给人以庄严感、历史感。人物的 刻画虽写实又略带夸张变形,“以强调形象、动势的个性,在用笔和塑造上追求生涩感、重量感,以烘托悲壮的气氛”。这幅画强烈的艺术形式感及浓郁的艺术感染 力,撼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他藉此画捧回了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铜奖。后来这幅画被各种大型展览邀展及各类典籍收入,并被国家定为百年美术史上的经典作 品之一。
孔维克画《公车上书》源於一九八七年夏天的烟威之行。当时的孔维克风华正茂,但骨子里却忧虑茫然,充满矛盾。他非常钦敬和崇拜那些能扭转 乾坤、改变人意识的人物,总觉自己“笔墨生涯几十年从事的职业苍白无力。论其造福人类不如自然科学;就文化建构来说也不如哲学;其震撼人心、塑灵魂又不如 文学,有时还真自惭”。在另一层面上,孔维克还是积极地认为:“既然命中注定自己只能与纸笔丹青结缘,还是尽可能地用画笔来表述自己对人生价值和生存时空 的理解,以求与朋友们交流沟通,也平衡一下自己时不时地冒出来的情感。窃以为,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愉悦感官,其中可以是抒情式的,使人看了得以休息,也应 注重‘成教化,助人伦’,表现某种思想、理念,给人以思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倍受美术界和社会各界瞩目的,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国 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中,孔维克凭借着雄厚的创作实力和二十年前《公车上书》给世人的强烈印象,一举中标。当然这一次只是选题的通过,一切都要重新创 作。从小稿到素描稿、从大稿到水墨稿要完全重新开始。
当年那种“强烈的表现欲、坚实的使命感和一种怀古的思绪、一种不安的心态,教我热衷於这么一 群众生,抓取了这么一个瞬间,使之壮观为永恒,凝固成雕像,力图产生悲壮的史诗、无声的交响”又回到孔维克的意识里,而且更加强烈、沉重。这和当下整个学 术及思想领域兴起儒学热有关,和孔维克几十年的艺术与生活之中培植积累与渐进的艺术思想观更有关。换言之,作为二次创作的作品,他的使命感和作为圣裔的担 当意识空前强烈和高涨。
在这幅画的新构思、新构图及人物新的处理的小草图阶段,他多次推敲易稿。他使“上书”的人群之间的动态、表情相互呼应,将 写状、演讲、签名、议论等不同情绪、不同动作的几组人物分置於灰蒙蒙的达智桥外——那座败落的古建筑松筠庵前。画面以写意笔墨结合写实手法塑造出鲜明的人 物形象。以写实与半抽象结合的技法勾绘人物形象,烘托出画面的特殊环境,以期历史而真实地再现那个动人的瞬间。当然历史的真实不等於艺术的真实,艺术的塑 造要靠生活和素养的锤炼。画面上所表现的这众多的人物有张有弛、交织有序,他通过大量的模特化妆写生收集形象素材并进行了生动的笔墨塑造,使之个性突出、 形象传神、呼之欲出。在“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的表现中,孔维克融入了几十年来全部的圣裔意识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及责任。可以说是他目前创作中幅面最大、 精神的承载量最重、画面结构最复杂、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最多的作品。他认为,“对所有参加这一次美术创作工程的画家来说,都应该是一次艺术全面积累的集中迸 发”。这就要求在这次创作中他要投入全身心的精力以及多年积淀的艺术修养。对他过去的艺术道路,也是一次检阅和梳理。他现在唯一期待的是,“通过我的画笔 能为我们值得回味的那段历史展开那精彩的一页,将我所仰慕的先贤定格成难忘的悲壮瞬间,我期待着我的画能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历史题材的 创作,值得思考一番的是——从这样一件尘封的历史事件到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其遥远的当时所在,就不止於写实和布景。这里面就必然包含一段文学性的想象。孔维 克当下的这幅《公车上书》相比多年之前创作的那张,在思想内涵的挖掘上、构图大势的驾驭上、艺术形式的运用上、笔墨语言的拓展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有着 重要的超越。这里绝不仅是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在重新理解和表现了“公车上书”历史的、政治的、现实价值下的深远的民族意义。尤其在对传统文化大力倡导复 兴的当下社会时期的人文的理解,包含了历史与现今的实用。孔维克几近全力去做这样一项工作,其圣裔的责任和艺术家的担当在所难免。他的精神并没有退到历史 的孤独中,而是带着艺术感觉和文化思考走向了具体的结构和塑形中,这一点便突出了他的精神所在、责任所在。
当然,在他完成的这幅——作为历史题材 的创作,孔维克在构思及画正稿时力求注意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达到史与实、实与虚的互为补充:营造悲愤怆然、远去尘烟的气氛,渲染强调阴霾、灰朦、薄雾的画 面氛围,刻画这些清末举人交杂着觉醒、痛苦、麻木、超然等不同表情,强调破旧残败的感觉,格调上追求宏大、悲壮、压抑、低沉的效果。
尤其画中局部 的处理从某种角度上讲,显示了孔维克的匠心之所在。譬如,画中的石狮子,虬劲的松柏,精美的椅子,它们被描绘得精确而生动,他用写实和浪漫相叠加的手法给 予了它们不可或缺的价值。抑或是隐喻,抑或是借指,那些在作品里出现的典型环境和细节处理将《公车上书》的艺术价值推向了诗意的层次,将历史的沉重浸淫了 诗意的漫漶。这幅长六米高三米的作品完成后,在山东的学术观摹展及北京的专家评鉴会上都广受好评,被誉为“大题材、大手笔、大境界、大胸怀、大气魄、大制 作”,是当代人物画坛洋溢着时代感、张扬着中国气派的史诗性巨作。
四
当然,孔维克作为孔子后裔,并不是“生而优则仕”。
据他回忆:十岁时失学在家近两年,那期间父亲流亡东北,他成天干着割草喂兔子、耧柴禾的活儿。小小年纪便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母亲。在孔氏家 规祖训中女性是被极力地束缚着,或者说地位很低的,但恰恰因为这位贤德的女性,孔维克才成为“孔子后裔中唯一活跃在现代中国画坛的成就卓著的人物画家”。这简直就是对孔子所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理论的一个反证,不知维克对此作何感想。这当然是题外话了,不足为训。
其实,以心理教育的原理来看,善良和贤德这样的品质,基本上源於早期的家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起的影响是终生的。以善良为宗,与谦恭为伍……这样一些品格在儒家来看大都应成於少幼的培养。
“二 ○○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四川汶川一带发生特大地震,震幅逾十万平方公里。顷刻之间,山裂城崩,河悬地陷,房倒屋塌,万民生埋,电波传讯,全 国牵心,举世瞩目。我们的总书记胡锦涛亲临灾区慰问、解困,人民的好总理温家宝於灾后几小时内即赶赴一线指挥救援。解放军及公安武警官兵出动十一万余众, 如神兵天降,飞临灾区中心,他们用倔强的扦杆撬出一个个奇迹,用磨烂的双手掏出一个个生灵,不放弃每一次救援,不抛弃每一个生命,为人性的升华奏出了一曲 慷慨悲歌,为民族魂魄的凝聚塑造了一座巍峨丰碑。”
这是孔维克在主题创作《不抛弃,不放弃》上书写的跋文。他在组织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的画家直面生 活、情系灾区、赈灾义卖的同时,於大地震发生一周后以最快的速度,策划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抗震救灾主题创作展。他和几位画友共同创作的这幅表现解放军广大官 兵英勇抗震救灾的主题性作品,也是这次大爱无疆——山东美术界抗震救灾主题创作展中最有分量的创作之一。后来这幅画被特邀参加了中国美协在北京主办的情系 汶川——全国抗震救灾特展,并被选入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当初,孔维克从媒体里目睹了“四川汶川顷刻之间,山摇城塌,河悬地陷,万民生 埋,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之悲剧”。在灾难发生一周内,日夜伏案,几经构思,数易其稿,孔维克构思了以纪念碑式的构图来讴歌解放军战士抗震救灾的英勇群像。 他们以流泪的画笔,“急就章”地完成了《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他和画友真情实感的率真流露,是灾难敲击心灵的感人瞬间的再塑。
在完成了解放军救灾形象塑造后,他感慨道:“我们无可苛求它枝枝节节的精细和完美,却可赞美它粗头乱服的真情和震撼,它拥抱生活的生命活力,直面人生的人文精神。”由此我 们了解了孔维克心性里的向善和正义力量。我们后来也了解到他以前在抗洪救灾、修路架桥、抗击“非典”等活动中有许多义举和善举,不由使我们肃然起敬。
大灾大难是悲怆的,可由灾难所凝聚起的那种关爱精神却是温暖的,形成的那种民族精神却是壮丽的,展现的那种民族的意志更是伟大的。体现在救灾行动上的那种民 族的凝聚力和艺术家最先感受到的一切,孔维克以及和孔维克一样的画家们承担起了这一责任并把它表现了出来,变成一种精神动力。这是顺应儒家“成教化,助人 伦”的理想的。正如《公车上书》、 《不抛弃,不放弃》也表现了某种无私奉献的思想、坚实的使命感和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理念,给人以思考。当然,还有儒家最敬重的善良和贤德这样的品质在里面。
(作者系著名美术评论家、电视制作人) 2009年4月18日于北京北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