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济南非遗谭氏摔跤传承人 15岁直面生活艰难

大众网-生活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不久前,《达人家访》栏目报道了拿笔杆子的练家子张西可,勾起不少读者对身边功夫达人的兴趣。今天生活日报记者带你走近又一位济南武林人士——谭氏摔跤第三代嫡系传人谭强。

不久前,《达人家访》栏目报道了拿笔杆子的练家子张西可,勾起不少读者对身边功夫达人的兴趣。今天生活日报记者带你走近又一位济南武林人士——谭氏摔跤第三代嫡系传人谭强。

谭氏摔跤第二代传人谭树森,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雄极一时,被誉为一代跤王。1980年,谭树森驾鹤西归,荣华落幕。这一年,跤王之子谭强只有15岁,他一心传承父亲衣钵的故事注定要从艰难中起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济南与北京、天津、保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跤城,大观园跤场名重一时。济南摔跤流派各有所长,谭氏摔跤传承最为久远。从晚清善扑营至今,谭氏摔跤已有上百年历史。

“爷爷是晚清时期善扑营的扑护手。”谭强介绍,善扑营是康熙皇帝建立的一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宫廷内卫部队,他的祖父谭宝龙担任过善扑营的头等扑户、随军教头等职,民国时期跟从冯玉祥部队镇守关外。一代跤王谭树森的摔跤技艺,正是得于家传。比较而言,谭强学艺经历则要复杂许多。

从偷偷学到得父亲传

谭强的哥哥大他两岁,跤王谭树森一心栽培长子,希望他成为谭氏摔跤继承人。对于生了一副热心肠、喜欢助人为乐的小儿子谭强,谭树森则非常谨慎,因担心他学了功夫“惹事儿”,不愿教他一招一式。不过,谭强脑子灵活,父亲不教,他就自己找老师。

“我偷偷跟着父亲的师兄弟们学习。”谭强说,1970年代他跟父亲好友、著名武术家八极拳拳王李赞臣老先生学武。父亲得知后不让教,甚至搞突袭检查。李老先生赶紧报信:“你爹来了。”吓得谭强立马躲在了门后。

尽管如此,谭强从未消减学武热忱。除了跟李赞臣学艺,他还跟李振玺练过绵死手、跟济南经六路小学的武术名家岳才云学习夜行步、跟武术名家于东晋学习螳螂手和打树桩。

数年之后的一件事,改变了父亲对谭强的看法。当时,谭树森传艺时,一些高难度动作大家做不出来,站在一旁的谭强站出来说:“我试试。”父亲默许了,谭强上场就把父亲所教动作做得很到位。从那时起,谭树森发现这个小儿子是学摔跤的好材料,悟性高、有灵气,开始向他传授毕生绝活儿。

一代跤王有两样绝技:钩子和气功。谭树森的钩子技法使用起来变幻莫测,动作干脆利落,素有“神钩子谭”之称。说起气功,谭强更是一脸骄傲,他凭借父亲传授的气功绝技,曾经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并跟随春晚慰问团赴香港、东南亚等地慰问演出,好不风光。

气功要从基本功练起。从五六岁开始,谭强就拿头碰树,用擀面杖敲头顶等,以锻炼头部的抗击打性。有了这些训练,他跟父亲练气功也就容易些。

“父亲先教我砍砖,练铁砂掌。”谭强说,一块,两块,三块……最后练到能一下砍断摞起来的11块砖。铁砂掌之后是铁头功,头碰石碑、油锤灌顶、金枪刺喉、双峰贯耳……

1980年1月,跤王谭树森病逝。那时,谭强不过是15岁的毛头小子。眼中的未来一片迷茫,唯一清晰的是,他要继承父亲衣钵,发扬谭氏摔跤。

  怀揣2毛钱悄悄参赛

父亲去世令母亲非常悲伤,不出几年也走了,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谭强和哥哥的身上。当时在上海体育学院读大学的哥哥,被迫回家当了工人。

“很多人以为,我背靠父亲这棵大树好乘凉,没人知道我吃了多少苦。”谭强说,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他干过很多苦活儿。父亲刚去世那会儿,十几岁的谭强就在纬一路附近的货场拉车,一天下来能赚5块钱。在当时,5元钱能够维持一家人多日的生计!

后来,谭强还跟着父亲的大徒弟荆志宝去赶集卖艺。“父亲离去让我有了一种担当,也就从那时起,锻炼了我人生中独立的意志。”他说。

1984年,母亲去世后,哥哥、姐姐相继成家立业。谭强开始了一段卖艺为生的日子:白天卖力气表演气功赚钱,晚上就找家小旅馆住下来。大金庄、段店、王舍人庄、人民商场等,都留下过谭强街头表演的记忆。

摔跤像长在他心里一样,从未忘怀。1985年,谭强偷偷报名参加济南市体委会主办的“中国式摔跤锦标赛”,一举获得青年组冠军。

30年以后,说起那次参赛经历,谭强仍忍不住热泪盈眶。参加比赛的事,他谁也不告诉。临比赛前,他口袋里只有2毛钱;别的参赛选手吃牛肉、烧鸡,谭强只能吃糖块补充体力。困了,就在洪家楼一家店铺的屋檐下打个盹。

一个同行看不下去,用一碗奶粉给谭强冲了4块桃酥。就这样,谭强赢得人生中第一个冠军。

赢了比赛后,谭强才跟大师哥荆志宝说了这事。荆志宝一边埋怨他不声不响去参赛,一边给他炖牛肉、做荷包鸡蛋,还买了巧克力补充体力。

第二天,谭强一个人跑到父亲坟前,含着眼泪把奖牌挂在坟头:“爸,我没给您丢脸!”

1986年和1987年,谭强连续两年参赛,均获成人组冠军。“我要感谢的人很多,他们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谭强说,自己在传承父亲谭氏摔跤的同时,更是汲取了多位名家之所长。

耳挂水桶上央视春晚

1985年冬,谭强乘坐火车北上。大师哥荆志宝在北京长城气功杂技团站稳了脚跟,把他也介绍了过去。每月能拿到三四百元工资,谭强很知足。

由于表现出色,1989年至1990年期间,谭强还随团到俄罗斯演出。“我表演的气吞钢球、舌舔火棍等节目深受当地观众喜爱,那边的媒体争相采访我,咱也算为祖国争了荣誉。”谭强说,他的北京岁月还出现了人生中又一位贵人——著名影视演员唐国强。

1986年,在一次演出活动上,唐国强与谭强不期而遇。他对这个山东来的小同乡非常关照,让他住在家中,给他做饭,还帮忙介绍演出机会,引荐他认识了很多朋友。

“后来,唐国强大哥把我介绍到央视《综艺大观》。”谭强说,正是这次表演,让他在央视舞台上打下了基础。1991年,在李杨、唐国强、朱时茂、陈佩斯等人推荐下,谭强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表演了单耳挂水桶这一绝技。

“这是硬气功,耳朵提起一桶水转圈,我能转出400斤的离心力。”谭强说,经过近十年的艰苦打拼,自己终于凭借实力赢得尊重和掌声,也积累下上百万元的财富。埋藏内心已久的梦想有了萌发的土壤,他要回济南,他要振兴山东摔跤。

这个梦还要在辽宁举办的一次摔跤大赛说起。

1986年,全国摔跤锦标赛在辽宁举办,谭强没有参加,但争取到了现场观摩的机会。本以为山东摔跤一向强手辈出,但比赛结果却令谭强很受伤。“济南代表队全军覆没。”他说,痛心之余,自己在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振兴山东摔跤事业”。

现在是时候兑现心中诺言了!1993年年底,谭强回到济南,成立了谭氏摔跤俱乐部。他在自己居住的三里庄小区租赁了一个车棚里一小块地方,铺上点沙土、摆上几块旧垫子,就算支起了摊子。

谭强所选多是普通人家能吃苦的孩子。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供孩子们补充营养,支付训练比赛费用。

1999年,谭式摔跤俱乐部正式挂牌,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还专程道贺,并亲笔题写俱乐部牌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6年,谭强带领徒弟们在北京百乐民族杯比赛中,夺得多个级别的冠军。随后,在全国锦标赛以及国际比赛中,徒弟们摘金揽银,展现出谭氏摔跤的实力,也填补了齐鲁大地自1957年至1997年中国式摔跤没有冠军及运动健将的空白。

2010年,谭氏摔跤成功入选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培养出冠军不成家

当初从北京回到济南,谭强已是大龄青年,但他暗下决心:不培养出全国冠军不成家。这下可是伤了不少女孩子的心,因为青年谭强,还是很招女孩子喜欢的。回想起其中一个女孩儿的事,谭强至今非常内疚。

“1994年春节,女孩儿说给我织了件毛衣,让我去拿,可我硬是没去。”谭强告诉生活日报记者,这让对方伤心不已,一段感情无果而终。

如今的谭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京,居住在陶然亭公园附近,为的是能以最大精力培养新人。

谭强说,他的儿子谭笑今年15岁了,是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学生。之前在济南生活时,谭笑就读于经五路小学。谭笑自幼就表现出对戏曲的热爱,2010年谭笑正式拜京剧裘派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为师,走上戏曲之路。

名师出高徒。2013年,谭笑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山东选拔赛暨第三届山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京剧昆曲片段、唱段演唱组一等奖。

在学习京剧方面,谭强对儿子期许颇多。不过,他在私下里也会教儿子练习摔跤。孟广禄先生也劝过他,摔跤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项目,得让孩子学,不能丢了!

聊到儿子,谭强说他要感谢一个人——他的妻子。谭强妻子也是济南人,对他的摔跤事业非常支持。对谭强一直以来的付出,她认为很值。

2013年1月,在“中华武术30年颁奖盛典暨中国武文化泰山高峰论坛”上,谭强获得“中国式摔跤传承贡献奖”。回看来路,感慨无数。“泱泱中华,至今还没有一项传统运动项目进军奥运。让中国摔跤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我愿为之毕生努力!”

谭强小传

谭强,1964年11月生于济南摔跤世家,祖父谭宝龙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山东武术摔跤名家,父亲谭树森以“神钩子”名满天下。谭强的摔跤技法和硬气功得其父亲传,并经多位名师指点,深得中国式摔跤精髓。1985年参加济南市中国式摔跤锦标赛,获青年组冠军。之后,连续两年夺得济南市中国式摔跤锦标赛成人组冠军。后前往北京参加杂技团,进行硬气功表演,并于1991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1993年回到济南,创办谭氏摔跤俱乐部,所培养弟子多次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再振齐鲁大地中国式摔跤的声势。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