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山东古城 体验厚重的齐鲁文化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齐鲁大地虽然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但是依旧保留着其文化精髓。山东的古迹千千万万,徜徉在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中我们仍可感受到历史河流静静流过的痕迹。今天,小编就想引领大家来探寻一下山东的古城,带大家感受山东古城的神秘魅力,追寻古人的足迹。
临淄齐国故城
谈到山东的古城,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名字恐怕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了。在这里,曾经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比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一代名相管仲等等。许多著名的历史典故也诞生于此,比如围魏救赵,狡兔三窟,田忌赛马这些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成语故事。一个拥有如此深厚文化历史的地方自然值得我们去慢慢探寻。
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长子丁公于齐,建都营丘(一说营丘即临淄),后六世胡公迁都于薄姑(今山东博兴)。献公元年(公元前 859)迁都临淄,至公元前 221年齐亡。秦代为齐郡治所。西汉前期和东汉为诸侯国齐国都城。临淄作为齐国都城达600 多年,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临淄齐国故城的排水管道(图:@国家人文历史)
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两城相连。大城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面积15.5平方公里。如今,因为时间太久远,古城的已不复存在了,但是故城的城墙残垣尚存,夯筑痕迹依稀可辨,城门十三座。城内道路纵横,多与城门相通,现已探明主要交通干道十条,小城内三条,大城内七条。道旁居住、作坊遗址遍布。

齐长城(图:@我是大大大宝)
东周殉马坑是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河崖头村西。墓主为齐景公。看到这古代齐国战马列成的军阵,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秦兵马俑,但是,齐景公的殉马要比秦兵马俑早 280 多年,而且秦始皇葬的是陶俑陶马,齐景公葬的是赫赫真马。难怪有人看了景公殉马大为惊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秦皇兵俑数千自以雄风第一夸天下;
齐侯殉马六百人称举世无双表古今。

临淄殉马坑(图:@俺是壹壹 )

管仲墓(图:@淄博发布)
管仲墓在淄博市临淄区南牛山北麓,传为春秋齐相管仲之墓。管仲乃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相齐桓公成霸业。管仲墓前有“齐相管夷吾之墓”石碑,周围有新砌砖石围墙环绕。传说墓前原有一幢石碑,上面刻着毛维孙的诗:“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山上,千古常埋天下才。”历代的文人骚客,多至管仲墓前,凭吊怀古,吟诗作赋。在墓畔刊石以志者较多,但历经风雨,岁月剥蚀,均已无存。但那些歌咏管仲墓的佳句却让人永记在心。清代崔象珏的《管仲墓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间访樵夫得旧阡,牛山北麓访丰泉。留身有待宁非智,忍耻图功可与权。三尺孤坟迷夜雨,九京陈迹锁寒烟。当时孤赵留齐邸,所恨临终不荐贤。”日本近代汉学家盐谷温先生凭吊管仲墓后,留下了《咏管仲墓》的诗句:“料峭趁风拂柳梢,驱驴来访古齐都。一匡霸业无寻处,青史空传鲍管交。”
青州古城
青州古城是小编要带大家探寻的第二座古城。青州是山东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大禹治水划九州,青州为九州之一。被公认为科学价值很高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诸州中就有青州,称青州“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

青州古城夜景(图:@随心漫步jts)
城内现存古街巷上百条,包括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昭德古街,以及偶园街、卫街、东门大街、北门大街、参将府街等街巷,大部分街巷的名称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街巷肌理清晰,空间布局完整,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古城传统风貌,其中,北门大街、偶园街、东门大街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街巷,游客走在其中将领略到青州古城曾经的辉煌,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青州古城夜景(图:@随心漫步jts)
青州民居院落的一些门窗细部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具有宋明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体简练凝重大气,而不失细部的细腻奢华。如常采用竖棂和方格窗、正厅前常建有露台、插栱的应用、屋脊端部基本不起翘与垂脊形成有力的直角交叉、举折大多符合清早期雍正年间编写的《清代官式营造则例》,而在墀头部位的框边又常带有莲花须弥类型的雕饰、重要厅堂的屋架会有绿旋子带锦文彩绘、室内的隔断装饰也大多为方格,清代晚期建筑隔断会有较华丽的装饰,颜色多为暗红等。青州沿街商业建筑色彩基调以沉稳的黑色为主,边框、封檐板等勾饰红色边框或绿、青、黄色色块。门板或沿街大门上张贴红色对联或年画,以街中色彩艳丽的行业悬挑幌子和遮挡布幔、广告牌匾等来体现大街热闹的商业氛围。青州民居以硬山式为主,用小青砖仰铺,屋脊平直,或实心砖或小瓦片堆砌;垂脊或合瓦三道,或竖砖上合筒瓦,一般带外撇戗脊。

青州古城夜景(图:@随心漫步jts)
青州人杰地灵,藏龙卧虎。有刚直威猛国之栋梁的文官武将,还有成就卓越名贯古今的文学大家。宋代名臣寇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先后知青州,其清廉之名至今为人们所敬仰;宋朝宰相王曾连中三元成为历史上的科考奇迹;赵秉忠状元卷真迹名闻遐迩,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都是一个学术上的高峰无人能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是登一代婉约词之巅,其缠绵悱恻低徊婉转历千古而不衰,至若燕肃、陈经、刘珝、冯溥、李文藻等青州籍历史名人,更是灿若星辰。抗倭名将邢介名震朝鲜半岛令倭寇闻风丧胆。

青州古城夜景(图:@随心漫步jts)
青州“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名胜荟萃,风光秀丽。境内的云门山大寿字仅仅下边的寸字就有2.3米高,素有人无寸高之说;驼山东南面的千寻巨佛,则为世界之最,全长2600米,令人叹为观止;驼山石窟造像群为我国东部之最,保存着从北齐、隋、唐时期的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过方寸,其精美的雕工是其它同时代造像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显示了当时青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玲珑山上郑道昭的魏碑真迹,为中外书法学者流连忘返。以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西南山区的仰天山、泰和山,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的真教寺,明代衡王府的午朝门,宋、明、清几经修缮的万年桥,以及建筑年代距今500多年的王府花园、宰相府第——偶园等等都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昭德古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古街之一,此外,像井塘古村、双镇流域等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景一物无不具有诱人的魅力。
周村大街
周村大街,也可以称为周村古商城。周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街、鲁商文化发源地、著名影视拍摄基地为主的三大品牌。唐宋时期伴随着宗教庙会文化的发展,周村商业初具雏形。纺织丝绸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周村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北方重镇,乾隆御赐“天下第一村”。早在明末清初,周村作为商业名镇,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1904年5月19日(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五)周村正式被清政府批准开辟为商埠,使得周村商业更加繁荣。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旱码头之一的周村旱码头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0000余平方米,古镇内古迹众多、店铺林立、街区纵横,建筑风格迥异,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中国古建筑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深厚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使得周村古城就象一杯泡含着人文气息之茶,独特飘香。

周村古城(图:@周村古商城景区)
周村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街市纵横,店铺林立,客商云集,市面繁荣。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皇帝自行开埠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当时最多的商号、作坊达到5000余家,成为名符其实的“旱码头”。
到今天,周村大街原始风貌依然保存较好,青瓦红墙、灰砖土壁,布市银街、当铺药店、茶楼染坊、客栈古玩可依稀见证当日之繁华。

周村古城(@周村古城景区)
古商业城的主要街道又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 1410 年),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它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 400 米。至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 年),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生意联系,大街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谚云:“大街不大,日进斗金”。

周村古城夜景(图:@周村古商城景区)

周村古城夜景(图:@周村古商城景区)
沿着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一路走来,路过一家家古玩字画店、茶庄、小吃店,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大声喧哗的嘈杂,一切都悄无声息地按他特有的节奏跳动,仿佛时间对这里特别眷恋,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街巷中不时地走来一位长者,脸上写满了沧桑与悠闲,一看就知道是几代人都生长在这里的老街坊了,他们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了解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已走出了老街,走到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上,心里有种慌若隔世的感觉,那种重新回到现实的冲击令人有种空牢牢的失落,真是古城遗风留客,人间已是百年啊!
台儿庄古城
说起台儿庄古城,大家首先想起的也许是在抗日战争中那场鼓舞了军民士气的战役——台儿庄大捷。可是,台儿庄的底蕴不仅仅如此。台儿庄运河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中心点,有“中国最美水乡”之誉。台儿庄运河古城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台儿庄古城内,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几十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因此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 台儿庄古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台儿庄运河古城(图:@李小达马里奥)
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南北交通中断。于是,不得不耗费国力“开泇行运”,从微山湖东南段韩庄出口,取道台儿庄,向南直通邳州。因为有泇河补充水源,这段运河因名泇运河(俗称韩庄运河)。泇运河这段比起徐州段,不仅水道畅通,避“黄河夺运”之害,又能缩短路程七十里。于是,这段运河成为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要通道(今天也是如此)。由此,使得运河上的重镇台儿庄成为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

台儿庄运河古城(图:@李小达马里奥)
至清朝初年,台儿庄已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城市人口最多时高达6万多人。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通过运河漕运,台儿庄云集了大批的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是辐射苏鲁豫皖地区一座重要的商埠城市。城区内现仍保留长达3公里的古运河河道及明清繁荣时期的街巷、码头等遗址,被中外专家誉为“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至今基本保留明清时期古城脉、古河道、古码头,多是低平建筑。

台儿庄运河古城(图:@李小达马里奥)
古城框架以运河为文化轴线,设计了关帝庙景区、西门安澜景区、纤夫村景区、“运河街市”景区、板桥—花门楼景区、水街商市景区、清真寺—九龙口景区、湿地公园等八大景区。分别对应“九水汇川、台城旧志、土村绿荫、庙汪浮玉、柳岸卧虹、古柏望月、运河街市、杰阁凌波”等运河古城八景,规划建设了参将署、泰山行宫、兰陵书院等29个景点。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客家建筑等八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建设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繁荣街,以欧式建筑为主的丁字街,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水街、水巷,以晋商民居为主的关帝庙景区。

台儿庄运河古城(图:@李小达马里奥)
2013年5月,台儿庄古城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为“中国最美的四大水乡”,同时当选的还有安徽宏村、江苏周庄、广西黄姚等地方。CNN推荐台儿庄当选为“中国最美水乡”的理由是:“台儿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战役的遗址景点。位于中国山东的台儿庄保存了明清时期的经典建筑,尽管面积不大,台儿庄却有着许多传统的寺庙、水道和博物馆,每周五和周六都有传统皮影戏表演和篝火晚会。台儿庄位居京杭大运河,从首都北京出发到这个两平方公里的小镇,可以有一次美妙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