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人民医院——谁懂!耳道里的“小疙瘩”,让您痛到失眠?
商讯
关注近日,不少居民因外耳道疖肿引发的剧烈疼痛前往宁津县人民医院就诊。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疙瘩”,却让患者咀嚼、睡眠受扰,苦不堪言。为此,耳鼻咽喉科主任孙延良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为大家权威解读疼痛根源与科学应对方案。
剧痛背后有“玄机”,医生拆解三大核心诱因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虽属常见病症,但疼痛程度极强,核心与耳道结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孙延良主任介绍。
其一,空间狭窄无缓冲。外耳道皮肤薄且紧贴骨膜、软骨膜,缺乏皮下脂肪缓冲。感染肿胀后,狭窄的 “骨性管道” 会紧紧束缚肿胀组织,皮肤张力急剧升高,直接压迫密集神经末梢,引发搏动性剧痛。
其二,神经密集超敏感。外耳道是人体神经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受迷走神经、耳颞神经等多个敏感分支支配。炎症刺激不仅放大痛感,还可能引发头痛、恶心等牵涉性不适,让不适感加倍。
其三,炎症与脓液双重加压。感染后身体释放的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会直接刺激神经;疖肿成熟后形成的高压脓腔,在咀嚼、张口等日常动作中会被进一步挤压,引发撕裂般疼痛。
揪出四大“致病元凶”,这些行为要警惕
结合临床接诊案例,孙延良主任梳理了外耳道疖肿的常见病原因,提醒市民规避风险:
不洁采耳: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格的器械挖耳,易损伤耳道皮肤,给细菌可乘之机;
潮湿刺激:洗澡、游泳时脏水入耳,或婴幼儿哺乳不当导致奶水流入,使耳道长期潮湿诱发炎症;
继发感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分泌物刺激耳道皮肤,可能继发疖肿;
免疫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期免疫力较弱,或成人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受病原体侵袭。
科学应对不盲目,专业诊疗方案来了
“出现耳道红肿、剧痛等症状,切勿自行处理,及时就医是关键!” 孙延良主任强调,外耳道疖肿治疗需遵循“清洁、消炎、减压”原则,宁津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依托耳内镜等先进设备,提供精准诊疗服务。
医生会先通过耳内镜下清洗,清除耳道分泌物与污染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再结合红光照射促进炎症消退,必要时给予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有效控制感染。
专家温馨提示,三大误区要避开
孙延良主任特别提醒居民朋友,日常护理需避开误区,守护耳道健康:
切勿自行挤压疖肿或用未消毒工具掏耳,避免加重感染、扩散炎症;
避免牵拉耳廓、频繁触碰耳道,减少对肿胀部位的刺激;
洗澡、游泳后及时用干净棉签吸干耳道水分,保持干燥,饮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
“外耳道健康需重视日常防护,若出现耳道疼痛、红肿、流脓等不适,建议及时到耳鼻咽喉科就诊,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孙延良主任呼吁。
宁津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依托专业诊疗团队和先进设备,为县域及周边群众提供耳部、鼻部、咽喉部疾病的精准诊治服务。如有相关健康疑问,可前往北院区综合楼3楼耳鼻咽喉科门诊咨询。
来源:宁津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