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中学孙怀平:乡村教育是一场守望相助的精神传承

教育
关注从1993年到2025年,长达32年的时间,他始终坚守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从二十出头,到年过半百,岁月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就在乡村孩子的心里留下多少印迹。到城区教学的机会多次摆在面前,他却从未动摇。不仅自己留在乡村学校,还劝身边年轻老师留下。为了让乡村的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研究课题也紧紧围绕乡村教育,用行动诠释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他就是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中学教师孙怀平。
一张小纸条
无声述说他对学生的爱
走进孙怀平的办公室,一张略显陈旧的桌子映入眼帘。在这张桌子上,有一张一张泛黄的小纸条,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电脑快捷方式的操作指南,纸条上记录着所有的计算机快捷方式。这张不起眼的小纸条,见证了孙怀平的用心良苦。
“这电脑的时间有点长,反应有点慢。这两个文件夹特别重要。”孙怀平耐心地打开电脑桌面上仅有的两个文件夹,在他眼里它们像两个知识宝库。第一个文件夹收藏了自2015年以来每年的中考试卷,这些试卷不仅是他分析教学趋势、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更是他为学生们精心准备的复习资料库。每当备考季来临,他都会从中挑选典型例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中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另一个文件夹,则是孙怀平从网络上精心搜集的学生真题集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应被地域或条件所限。”孙怀平说,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浏览各大教育平台,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练习的真题,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这些真题,如同一把把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孙怀平独具匠心。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他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类比、比喻等方式让学生轻松理解知识点。他的“四联”教学法——拍拍头是首联,摸下巴是颔联,脖子是颈联,拍拍屁股是尾联,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孙怀平的课堂总是充满着随和与融洽的氛围,他与学生们的关系亲如父子。在他的课上,学生们感受到的不是严厉的苛责,而是温暖与关怀。“曾经有一次语文课,一名学生因疲倦睡着了,孙老师没有大声呵斥,而是轻轻拍醒学生,用温和的目光给予鼓励。”孙怀平的同事说,他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他的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有着深度和广度。他善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畅游。每一次听课,无论是学生还是其他老师,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孙怀平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曾经有一年冬天,他的一名学生在白天突然失踪,他心急如焚。学生家长到学校后开着农用三轮车,带着他到处寻找,最后在学生的奶奶家找到她。当时事发突然,孙怀平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西装,坐在到处漏风的农用车上,他因此落下了腰疼的病根,每次受凉后,腰都疼得直不起来,但他从未后悔过。
在孙怀平看来,对于学生,只要真心付出,孩子们定能感受到老师的好。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学生们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能体会到孙怀平的用心良苦。
一份成绩单
是他无数日夜的坚持和守护
孙怀平不仅在教学上对学生尽心尽力,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他也从未放下过肩上的教育责任。
多年前,孙怀平的父亲生病住院,他便开始了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那段日子,工资微薄,生活艰苦,但他依然没有耽误给孩子们上课。2000年开春,父亲病情突然加重,需要在济南的医院住院,这时,孙怀平所带的学生即将参加中考。“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我的体重从170斤骤减到130斤。”孙怀平说,一边是病重的父亲,一边是自己的学生,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让学生们的升学受到影响。最终父亲不幸去世,但孩子们的学业并未因此被耽搁。
同样在他母亲住院时,他默默承受着压力,处理好家庭事务的同时,依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很多同事甚至都不知道他家中的变故。他深知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耽误学生的成长,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2004年,随着学校住宿制度的改革,初中生开始住校生活。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孙怀平主动向学校申请,将原本用作杂物间的办公室旁的一间小屋改造成了他和爱人的临时小家。这个简陋却温馨的空间,成为他们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桥梁。
教室、办公室、宿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布局仿佛是孙怀平为学生们铸就的一条关怀的通道。白天,他在教室里激情授课,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课后,他在办公室认真备课、批改作业,为学生们的成长精心谋划。夜晚,他就在宿舍里随时待命,准备为学生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记得有一次半夜,一个女生因为想家而哭泣。孙怀平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让爱人去女生宿舍安慰她,直到女孩的心情逐渐平复。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在那几年的住校生活中,孙怀平和他的爱人无数次在学生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做时。他说:“这些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希望能给他们一种家的感觉,让他们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温暖。”一个小小的宿舍,不仅是孙怀平和爱人休息的地方,更是他们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见证。
一个课题
他的精力全部用于乡村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怀平的教学能力逐渐得到了认可。他出色的教学成绩引起了城区学校的关注,多次收到城区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机会,意味着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孙怀平却一一拒绝了。他说:“我在这里教了这么多年,对这里的孩子有感情了。他们需要我,我不能就这样离开。”
在孙怀平看来,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守望相助的精神传承。所以他不仅自己在乡村中学坚守,他还积极动员年轻的老师留下。“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扎根于此。”孙怀平说,他常常与年轻老师们促膝长谈,分享自己在乡村教育中的点滴感悟。他告诉他们,乡村教育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这里也有着无限的可能。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不少年轻老师放弃了去城区的想法,选择与他一起坚守在乡村教育的阵地上。
在教学之余,孙怀平还致力于乡村教育课题的研究。他发现乡村教育有其独特的挑战,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于是,他把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都聚焦在乡村教育上。他深入研究乡村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探索适合乡村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