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竞赛的智慧舵手 济宁学院张利雕琢未来“工程师之魂”

教育
关注张利,济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科研秘书、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机械创新实验室负责人。2016年9月,他放弃了待遇优渥的国企工作,投身于三尺讲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全心全意托举学生们的未来。“我热爱我的专业,热爱我的学生,每当看到他们通过努力获得理想成绩时,我都会由衷的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张利为教育事业全力以赴的动力源泉。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前沿知识教学
借助自己的国企工作经验,张利常常在课堂上列举大量鲜活的企业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教授传感器“探伤”这个知识点时,课本上会写用什么样的方法、怎么去操作来完成探伤过程,同学们只能生硬地去记忆,张利便拿出了推土机上螺栓的照片和视频,将荧光磁粉均匀分布、精准排查螺栓内部缺陷的整个过程在学生眼前“还原”,方便他们快速吸收重点,也为进入企业实习铺路。

结合机械专业的特性,张利不仅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锻炼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他将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让同学们对行业发展动向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比如我国的智能机器人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传感器都有哪些功能?我们的新材料可以应用于哪些行业中?”这些前瞻性的教育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他们提早接触到前沿技术,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建立优势。
性格随和、课堂氛围轻松是同学们对张利的一致评价,他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同学们可以在他的课堂上畅所欲言,许多“天马行空”式的提问反而会让他更加开心。“我们互相启发,共同往更深层次的知识面探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在指导设计机械狗的载物倾倒装置过程中,张利让同学们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涉猎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去分组设计方案,不设任何限制,最终拿到了机械、机械+电控、机械+电控+视觉三种方案,实现了功能要求。

八年来,张利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心血与精力,也收获了累累建树,他获评济宁学院立德树人突出贡献奖、济宁学院教书育人楷模,主持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X202028)”“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师资培训研究(220601028253754)”等项目获得教学立项,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团队“主心骨” 指导学生竞赛屡创佳绩
作为济宁学院机械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是张利开展教学实践的“第二阵地”。他组织、指导学生国家级大创1项,带领学生在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斩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0余项、省级奖励60余项,指导学生授权专利10余件。同时,张利还担任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评委工作。

“接到比赛通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参赛队员解读竞赛规则、领会赛事精神。”张利表示,同学们在看大赛要求时,只聚焦于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而很少去细致分析哪些是重点,也就是得分点。“比如在参加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时,需要控制机械狗完成物资运送,这种比赛是有规定动作的,有些技术难点我们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完成,这时候就要有所取舍。”张利会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评分标准和注意事项,是保证速度最快、路径最优、还是拿到的物料最多,结合竞赛特点计算出合理方案。
每年从三月到十月,从省赛到国赛,大大小小的学生竞赛路上始终有张利奔波的身影。备赛期间,他每晚都留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制定备赛计划表、梳理比赛流程、现场模拟演练,有时甚至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在他眼中也是“很正常的事”。“还记得有一次比赛前夜,我们的仪器突然发生故障,我跟学生立刻赶去外地紧急维修,熬夜等快递零件。”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张利和参赛成员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咬牙坚持到最后一刻。

为了保证同学们心态的稳定,张利充分发挥团队“主心骨”作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备赛过程中有大量小而杂的物资需要购买,有时还找不到购买渠道,张利便不厌其烦地协助教师一件件购买或者租赁。遇到压力大的同学,张利也尽心尽力帮他们排解心中的负担,“一开始我会对他们严格要求,比如某个部件在几天内必须达到某种性能,等到比赛快开始的那段时间,我就会告诉他们只要尽力了,就不愧对任何结果。”这种“先紧后松”的指导方式帮助许多同学锻炼出了高压下的“强心脏”,在比赛中发挥出了最佳水准。

师生相处融洽无间 以匠心铸就机械专业不凡之梦
每学期初,创新实验室均会组织老队员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宣讲学科竞赛相关事宜,招纳认真踏实、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的新成员参与进来,扩充学科竞赛“预备军”。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开展传帮带活动,当年比赛的队伍与下一年度比赛的储备小组一同进行模拟训练。张利每天都会去实验室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备赛情况,并定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根据比赛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变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机电工程学院拿下了25个国赛奖项,远远超出了原定的12个获奖目标,目前数量还在不断上涨。

对学生而言,张利是良师更是益友,他从不用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并肩同行,在他们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给予坚实的依靠。“我教过的学生,即使在其他课程上有不明白的知识点,也愿意在课下问我,听听我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备战考研,涉及到学校选择、专业课复习等问题,会习惯性的去找张利求助。还有的学生因为调岗而对工作产生了动摇,张利就用自己在企业的亲身经历帮他分析利弊,引导他做出正确判断。每逢过节,张利都会收到来自毕业生的短信祝福,一份份来自学生心底的惦念就是对他多年辛勤耕耘最好的回馈,令他欣慰不已。

大学四年的时光短暂又美好,张利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有思想、有规划,找准奋斗目标,学到安身立命的本事,培养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认清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在各自领域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谆谆嘱托是张利基于自己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的肺腑之言,饱含着他对学生们深沉的爱与责任。
“只有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才能教出更优秀的学生。”展望未来,张利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把机械创新实验室管理好,带出不仅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还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善于创新的学生。同时,他立志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科竞赛的成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中有所突破,推动教育创新与社会进步的深度融合,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新浪山东 王璐 王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