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大学》杂志专访孙承武:锚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4年第10期《大学》杂志专访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畅谈了锚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这一话题。

《大学》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做学术支持,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刊物自创办以来,影响深远,组建了由教育部相关领导、部分大学校长、著名专家和学者出任顾问和委员的编委会,系《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知网(CNKI)收录期刊。该杂志的“高端访谈”栏目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及教师风采,宣扬优秀教育思想,弘扬学术正气的重要学术阵地,通过与高等教育领域权威专家进行访谈交流,激荡思想碰撞,前瞻瞭望学术理论发展,助力《大学》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大学》广大读者打开一扇“思想之窗”,推动高等教育领域前沿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在谈到加大学校办学开放力度,提升外事人才素质能力时,孙承武认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始终秉承“中西合璧,知行合一”的校训,在“外事”特色方面,学校大力实施“外事知识+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聚焦“外”字,探索了一条具有外事特色的本科职业教育新路径。为强化办学特色,学校从注重“多模块”驱动,提升外事人才素质和能力;注重“多课程”融会,提高学生外事基础知识储备;注重“多平台”共享,加大学校办学开放力度;注重“多渠道”助推,促进学校向一流职业本科大学迈进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关于突出融通、融合、融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孙承武表示,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职业性、专业性、多样性、终身性等特征,其不仅具有教育的属性,还具有经济、产业特征,与人的终身发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确立,有着必然的逻辑理路。为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突出了融通、融合、融汇,不断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其中,“融通”旨在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衔接;“融合”旨在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融汇”旨在以促进“科教融汇”为方向,赋能新时代一流职业大学建设。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对于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孙承武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对此,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瞄准社会变革方向,加强多元协同,促进产教融合主要包括:聚焦人才培养,打造产教融合“育人链”;强化系统设计,打造产教融合“机制链”;赋能成果转化,打造产教融合“平台链”;深耕精准合作,打造产教融合“产业链”;激发内生动力,打造产教融合“创新链”。

对于加快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孙承武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塑造教育发展新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作用,才可能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理想,职业教育才能够达到期望的高水平、高效率。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行动、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行动、推进元宇宙研究院建设行动、推进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行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该刊记者请孙承武校长展望一下未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办学愿景,他说,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成于实干。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办学愿景是到2049年(建校50周年),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职业大学;到本世纪末(建校100周年),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职业大学。一个学校的愿景并非仅仅是自身的发展诉求,而应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宏图中。他强调,如果说崇高的理想、崭新的时代赋予了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最靓丽的底色、最厚重的底气,那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山外大人”未来波澜壮阔的奋进脚步必将被赋予新的思想高度、新的历史维度,一流职业大学的愿景也一定会实现。

附文章全文

高端访谈丨锚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访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

原载《大学》2024年第10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促进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围绕外事特色,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提供职业教育本科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赋能新时代一流职业大学建设,探索一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01 加大学校办学开放力度,提升外事人才素质能力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从哪些方面突出“外事”特色?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始终秉承“中西合璧,知行合一”的校训,在“外事”特色方面,学校大力实施“外事知识+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聚焦“外”字,探索了一条具有外事特色的本科职业教育新路径。为强化办学特色,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注重“多模块”驱动,提升外事人才素质和能力。学校不断深化外事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外事特色课程体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体现“外事”特色,统一规划师资、课程、平台和教材资源,系统搭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多模块驱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分层递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第二,注重“多课程”融会,提高学生外事基础知识储备。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外事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引导教学单位制订发展规划,构建包括专业定位、目标任务、建设步骤和奖惩机制等在内的专业建设规划方案,实施课程的精细化管理。

第三,注重“多平台”共享,加大学校办学开放力度。学校注重研究和学习国外大学先进的课程结构设计理念,努力培养在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第四,注重“多渠道”助推,促进学校向一流职业本科大学迈进。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根、特色为翼”,注重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通过师生互访、学历认证、资源共享、教育衔接等方式,强化内外部资源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利益共赢的开放性合作机制。

总结办学经验,在创办外事高校的行业特色类高校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办学指导思想要反映行业特色类高校的创新理念,学科建设要注重行业特色类高校的独有特色,学生培养要直面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短板,社会贡献要注重就业率及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数量,科研工作要注重科研成果对行业、企业、社会的贡献度和促进度,师资队伍要专兼结合,注重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高技能人才等。

02 突出融通、融合、融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类型而不是层次”,作为职业大学的校长,您如何理解这句话?在办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践行?

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职业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取向,某一种教育形态之所以是“类型”而不是“层次”,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一种教育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有着与普通教育等教育类型不同的内在规律,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是类型而不是层次。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职业性、专业性、多样性、终身性等特征,其不仅具有教育的属性,还具有经济、产业特征,与人的终身发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确立,有着必然的逻辑理路。

为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突出融通、融合、融汇,不断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融通”旨在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实现两类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协同,其本质是立足大教育观,打破教育系统内部壁垒,破除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完全分离、相互排斥的闭合系统的现状。一方面,学校与地方合作,合作领域涵盖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国内“3+2”“3+3”合作办学等;另一方面,在稳步发展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让更多的人加入终身学习的队列。

“融合”旨在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不断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注重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产教融合内生动力;引进学科教授、产业导师,组建多元融合的教师团队;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门,全面构建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融汇”旨在以促进“科教融汇”为方向,赋能新时代一流职业大学建设。一是建立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关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牡蛎研发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孙子兵法研究院、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高等教育研究院先后在学校落地;二是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解决好教学与科研“两张皮”问题,明确教学与科技研发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定位;三是紧紧围绕国家或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研组织方式,不断赋能新时代一流职业大学建设。

03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请您就贵校的办学实践谈谈体会。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对此,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瞄准社会变革方向,加强多元协同,促进产教融合。

首先,聚焦人才培养,打造产教融合“育人链”。学校在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制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规定》《教职工攻读定向博士研究生的规定》和《“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接最新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职业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需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打造产教融合“育人链”。

其次,强化系统设计,打造产教融合“机制链”。一是将产教融合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规划先行,激发协同发展动力;二是完善学校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科学高效的产教融合领导体制;三是专门设立产教融合办公室,负责学校产教融合工作;四是鼓励各学院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每个专业都要根据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外企业实践基地;五是协同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人才靶向培养,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与企业工程实训活动。

再次,赋能成果转化,打造产教融合“平台链”。学校立足区域发展,强化平台建设,赋能成果转化,筑牢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建有智能多语种人机交互新技术研发中心等5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智库;建有外事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亚太武搏研究院、外语翻译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建有外语慕课录播室、同声传译室、5G通信实验室、鸿蒙开发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网络对抗实验室、国际货运技能实训室等165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0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另外,深耕精准合作,打造产教融合“产业链”。学校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为纽带,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组织学生开展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实践项目研究;加强与山东大学、鲁东大学等省内高校以及全国职业本科大学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地方政府及200余家企业开展深入战略合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等知名企业均在学校建有校内实训中心。

最后,激发内生动力,打造产教融合“创新链”。学校注重激发产教融合内生动力,对接产业链,调整专业布局,搭建“政—校—企—协”四方合作平台;制订《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方案》;不断拓展与各方合作的深度广度,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04 加快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教育数字化成为国家教育战略,职业大学有哪些具体行动?未来将会有哪些规划?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可以说,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塑造教育发展新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作用,才可能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理想,职业教育才能够达到期望的高水平、高效率。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行动。办学实践中,学校聚焦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开发新动能、新路径,推动数字教育新基建,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新生态。学校已建成全校覆盖的一体化智能管理有线及无线网络,可以满足各类应用及服务使用。加强校园网硬件条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目前已投入7000多万元,完成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模拟实训系统等50余个应用及服务的上线。2023年,学校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发布的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作组成员单位以及山东省第三批“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2022年,成功获批四个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分别是山东省高等学校智能多语种人机交互新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城市建设数字化新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现代服务业数智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智交互新技术研发中心,填补了学校自然科学省级创新平台的空白。

推进元宇宙研究院建设行动。学校聚力探索元宇宙教育新路径,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作为全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全要素校园”展出。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原副司长、中国电子商会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董宝青一行莅临学校元宇宙研究院参观调研并座谈,赞誉元宇宙研究院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等多个项目中取得的不俗成绩。2023年,学校荣膺中国电子商会元宇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推进开放共享平台建设行动。深化产教融合不仅需要物理空间上的载体支撑,更需要构建互促共融的开放共享平台。为此,学校作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参与了共同体建设,并参与了全国智慧物流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联合全国相关学校、单位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师资互聘,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不断加快构建校企产教融合对接机制,实现校企高效对接,服务产教深度融合。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以建设智慧校园基础平台、数据共享平台为核心,建设覆盖学生、教工全生命周期的七大应用信息系统,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信息化,构建网上高效虚拟社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教师交流与发展平台、建设智慧型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为校园的管理服务和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

05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创建中国一流职业大学

请您展望一下未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办学愿景。

思想高度决定事业高度,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创办私人学堂,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在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在学习态度上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冲破时代之羁绊,濯洗暗夜之污秽,拥抱朗日之光明,再造学子之生命,他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创造,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受多少快乐,而在于给他人带来多少幸福。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成于实干。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办学愿景是到2049年(建校50周年),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职业大学;到本世纪末(建校100周年),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职业大学。一个学校的愿景并非仅仅是自身的发展诉求,而应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宏图中。

当前,多个国家战略在山东叠加融会,山东省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鉴于此,学校通过《“十四五”发展规划》《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机制,强化规划先行,激发协同发展动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以“四维同融”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专创融合、赛课融合、师生融合、校政企融合,将高技能人才培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如果说崇高的理想、崭新的时代赋予了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最靓丽的底色、最厚重的底气,那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山外大人”未来波澜壮阔的奋进脚步必将被赋予新的思想高度、新的历史维度,一流职业大学的愿景也一定会实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