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专业,“智”面未来|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校
关注
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数字时代发展的未来财经人才,学校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421’行动计划”,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现推出山东财经大学“‘数’说专业,‘智’面未来”系列,展现各专业建设新风貌。本期,请随小编一起走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吧!
一
学院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成立于2011年,起源于1989年设立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办学层次和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省一流学科、泰山学者设岗学科、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工程管理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大数据管理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物流工程与管理和工程管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一、学科专业优势明显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明显,有力支撑了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科2016年获批为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是山东省立项建设32个一流学科中唯一的管理类学科;2020年获批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学科获得B,列全国财经院校第五、省属高校第一。
以本学科为主体建设的工程学科2020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2023年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25位,全国财经院校排第二位,省内高校排名第一。
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排名中,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程管理5个本科专业均位列省属高校首位。
二、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已经形成国家级人才领衔、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有思想,有干劲的师资队伍。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科研创新平台一流
科研创新平台一流,有力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四、专业竞赛精彩纷呈
学院积极营造双创氛围,打造“一专业一赛事”体系,各类竞赛成绩斐然。






专业竞赛精彩纷呈
五、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学院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六、社会实践硕果累累
学院社会实践成果丰富,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实践硕果累累
二
专业介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89年设立,并于1990年开始招生,是山东省设立较早、培养人才最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35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硕果累累,2009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2018年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所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排名”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级A,全国高校排名49位,比2022年上升15个位次,稳居省属高校第1名,全国财经类高校第5名。

专业发展历程
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立足学校建设国家一流财经特色名校的目标,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坚持专业对接产业,培养能够掌握信息系统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具有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思维解决数字时代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管理与咨询、数字产品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专业特色
1。 学科支撑专业发展
专业所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2020年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2023年软科排名全国前12%,位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具有本、硕、博和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培养体系,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博学位点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为第一学科方向,学科支撑专业发展的优势明显。

学科支撑专业发展
2。构建“信息技术+财经”双向赋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交叉融合型专业,承担着培养“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下融合创新人才的任务。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校财经特色和本专业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发挥“信息技术+财经”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财经领域知识之间的“双向赋能”,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实践平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培养具备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信息技术+财经”双向赋能
3。 打造“场景式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教学平台、浪潮等21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9个省级科研平台为支撑,教师、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分方向、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政产学研协同打造场景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互联网+”、“创青春”等竞赛促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场景式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构建了“信息技术+财经”双向赋能的交叉融合性课程体系。另外,将专业选修课模块分为“数字化系统开发”和“数智技术应用”两个方向。其中,“数字化系统开发”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大数据系统开发能力;“数智技术应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加大信息技术类和实践类课程比重,构建了全链条式实践课程体系。
就业前景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可以在各类IT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从事软件工程师、系统架构师、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工作,负责数字化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也可以在大型企事业单位的IT部门、数据中心从事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帮助企业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价值;还可以从事数字化咨询工作,为各类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2023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生人224人。就业方面,部分毕业生被腾讯、艺龙、浪潮、德勤、安永等头部互联网公司或者管理咨询公司,交通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信证券等知名金融机构录取。考研升学方面,2023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有72人推免或者考入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985、211高校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等国外高校继续深造。其中,201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与商务分析)卓越班全班39人,有31人被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名校录取,升学率高达79.48%。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成立于2018年,是山东省首个从教育部获批建设的同类专业,也是省内唯一同时拥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大数据管理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的专业。本学院内设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所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本硕博三级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师资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面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产业数智化转型中“大数据治理与价值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新财经”特色领域,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基础,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和技术,具备专业的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具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思维对经济管理中的复杂问题进行数据建模、智能分析和预测决策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数据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管理与分析以及量化管理决策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大数据人才。
培养目标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锚定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大数据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山东财经大学“新财经”特色名校建设目标的优势,依托学院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基础,针对大数据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大数据思维、管理方法与案例实践有机融合,促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并行发展,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建了“六位一体”的大数据课程体系,实施了“阶梯式”大数据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兼具工程技术、管理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技管用三强”交叉复合型大数据人才。在培养方案中贯彻了以下几个新思路:
首先,构建“品质+知识+能力+素养”四维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包括学业成绩、实践成果、创新能力、品德表现等,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形成“六位一体”的大数据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基础,打造集课程实验、暑期实训、社会实践、实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六位一体”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第三,搭建“阶梯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大数据创新实践能力分为学科基础实验能力、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阶梯式培养。

“阶梯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最后,打造“1+N”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载体。其中,“1”是创设了“圣泉书院”,“N”是实践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训练、聚焦新技术、培养新思维。

“1+N”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载体
专业特色
1。 将大数据与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技管用三强”复合型人才。

“技管用三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2。 定位于培养“高、精、尖”财经大数据人才,形成“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3。 具备从事大数据系统开发、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管理量化决策的能力,打造“跨行业、宽渠道、多样化”的就业方向。

“跨行业、宽渠道、多样化”的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大数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决策等工作,亦可在相关院校及研究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大数据方面工作。
去向一:继续深造,可到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等继续从事商业分析,数据科学等相关研究生专业或本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专业继续攻读学位,毕业可从事数据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首席数据官等职位;
去向二: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分析部门、商业智能部门等从事大 数据架构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平台测试工程师、大数据运维工程师、商业智能分析师等职位。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升学率、就业率都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相关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
工程管理专业
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于2000年,是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排名等级为A,位列省属高校第一。专业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所在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专业以工程数智化管理和投资决策为专业特色,培养面向工程建设投融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智化管理等方向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融合学院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具有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建设工程技术、工程数智化技术、工程经济学知识和技能,具备跨学科思维、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建设集团和工程咨询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融资、造价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等相关工作。
专业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紧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以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根本,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经管类学科优势和管科学院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建设 “数智化平台+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1。 多学科深度融合
夯实数字化和智能化学科基础,进行大工程学科深度融合,构建了数智化视域下的工程管理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模式。打破了固化的传统学科边界,实现工程、计算机和经管等大类学科深度融合,更好地适应泛化的大工程实践需求。
2。“BIM+”推进“课程实验+专业竞赛+企业实践”协同育人
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一种多维、多专业、多方参与的数字化、智能化项目设计、建造和管理工具,已经成为建筑行业革新的关键驱动力。基于BIM理论,通过基础实验、校级大创、开放课题等夯实基础、激发实践热情;推行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实践教学,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把重实践、重设计、重融合、重创新理念贯穿全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设计思维能力、专业知识整合运用能力,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了以“BIM+”为核心的“课程实验+专业竞赛+企业实践”的协同育人实践培养体系。


专业大赛
课程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三大课程模块“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为框架,涵盖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数智化管理、建设法规等方面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图
就业前景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半数以上毕业生被中铁、中建、中电建、葛洲坝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录用,毕业2-5年即考取国家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同时,一大批学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毕业生培养质量受到相关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物流管理专业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山东省特色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应用专业群和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拥有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和物流管理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专业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物流管理专业。
所属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山东省首批建设的一流学科、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软科排名连续5年进入前20%。
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紧跟物流智能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发展方向,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山东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发挥学校财经特色和学科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基本理论与知识以及物流、供应链管理与金融服务分析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胜任在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相关部门从事物流和供应链运营管理、供应链金融管理和智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工作。
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面向社会需求,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供应链管理相融合发展”的专业特色。
1。 专业融合发展特色显著
通过“物流+信息+大数据、物流+金融”融合发展,形成智能物流和供应链金融管理两个特色方向。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
2。数智特色明显
物流管理专业突出行业需求,强化交叉赋能,体现数智素养,构建以“智慧引领,数据导航”为导向的数智化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智慧引领: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进行深度融合,融入到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中。数据导航: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强化学生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凸显
建立了“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实践平台,形成了“课程实验+物流实训+科技竞赛”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考虑素质、能力和社会需求开设课程,课程体系强化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课程,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已经出版教材10本。

课程与素质、知识和能力关系
就业前景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就业率和考研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本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良好势头。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竞聘加入京东、阿里、法布劳格、顺丰,山东高速、中外运、浪潮、NEC等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物流、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管理和供应链金融管理等方向的工作;可以通过选调生、公务员考试考入党政机关及物流、交通、港口等行业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创新创业成就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通过保研、考研进入985、211等高水平知名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2023年考研率在3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