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一起,在我们的校园里寻找“怎么做人”的答案

教育
关注初一学生处在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成长期,对于“怎么做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们都有向善向美之心,但也会有懵懂和迷茫,需要教师为其指引方向、教授方法,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会做人。并且,初一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是塑造良好品质的黄金时期,教师应积极作为、顺势而为,不可贻误成长。
“怎么做人?”,此主题内容非常宽泛,如果泛泛而谈,只能是“雨打地皮湿”,不能产生深刻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摘取几点关键品质,带领学生观察、感悟、体验,就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个主题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否则这就是一节不完整的课、没有家国情怀的课。


一、课堂导入
用苏格拉底和马斯克的语录巧妙导入本课。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
马斯克说:“如果能提出正确的问题,那么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当你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去看一看这个世界。”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主题本身是一个问题,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以哲学家的名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既符合内容需要,顺畅自然,又彰显课堂深度,高屋建瓴。“当你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去看一看这个世界。”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在我们的“小世界”校园里寻找“怎么做人”的答案。
二、主题探究--校园·寻找
1、由学生给其他同学起外号的例子,学生回答得出“尊重他人”。
2、由一封感谢信和教师现场兑现承诺的活生生的事例,体会得出“诚实守信”。
3、由校长巡夜、教师加班备课,得出“勤奋工作”,并进一步感受学校“勤”文化。
4、由学生买面包的事例和毕业生毕业当天的感言,感悟得出“学会感恩”,并通过阅读优秀毕业生苏亚(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来信,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感恩。




5、由历城二中女足教练姚波的笔记本,讨论得出“持续学习”,并通过班里女足队员娄琼玥的训练笔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姚波教练的带领下,女足队员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群体。
6、通过“撕纸”小活动,体验“学会沟通”的重要性。
7、由学生主动整理垃圾桶、蹲下擦拭地面的视频,得出“勇于承担”。
8、由学生关爱流浪猫、学校捐助贫困山区的事例,讨论得出“爱心善良”。
9、由学生日常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展示,进一步认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用学生身边的故事,以学生熟悉的视角,贴近学生生活,把大道理寓于小生活,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怎么做人”的道理,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工作、学会感恩、持续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爱心善良、良好习惯”等。探究形式包括读文章、看图片、看视频,还有“撕纸”体验活动,以多种方式呈现每一个道理,保证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把校园小世界的道理与世界大数据(ChatGPT)相印证,增加说服力和趣味性,并对整节课做出一个整体建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堂内容。
四、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所有优秀品质的底色应该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成大才,成国家栋梁”的思想意识和爱国情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做人成才的最终目的,也应是本节班会课最终要达到的育人目的。如果没有家国情怀的情感升华,本节课就是一节不完整、没有灵魂的课。
五、课后·继续寻找
继续到我们的校园里寻找,寻找辛弃疾,读一读他的诗词,感受他的报国之志,寻找名人广场,瞻仰钱学森、袁隆平……寻找《黄河大合唱》浮雕,倾听黄河滚滚中的时代强音……让它们继续告诉我们“怎么做人”的答案,告诉我们怎么做一个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