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童林堡为什么要做“数学专题”的游戏教学?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蒙台梭利提出,2-6岁是儿童一生最重要的数学敏感期。其中,一岁10个月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两岁半左右,是记数能力的关键期;五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敏感期,指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对某些事物较敏感,相对于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在心理上,谓之“敏感期”。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会专注于某一事项,饶有兴趣地反复尝试、实践,事半功倍地针对性学习。

逻辑是讲“前经验”的。皮亚杰指出,认知发展规律,时间轴上,遵循“动作感知2⁻⇒前运算2⁺⇒具体运算7⁺⇒形式运算12⁺”,是不可逆的进展过程。动态视角下,离不开“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的循环、巩固而提升。

幼儿是有能力学数学的。幼儿的世界是真实的,从假想到假设,是从前运算到具体运算逻辑的演变。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则会产生逻辑能力的分水岭,具体表现为四年级的“做不对”,到初二下学期开始的“学不会”……

跟国外孩子相比,咱们的小学生,个个是数学天才。翻开中外小学数学课本,能发现不同课程大纲背后的逻辑模式差别,他们更没有《口诀表》等便捷工具。学龄前的儿童,数感、空间感、层次感,有明显区别。

学数学,离不开真实的生活!遵循规律,注重过程,沿着“条理、道理、哲理”的逻辑脉络,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拘泥于“算术、算法、算式”,不追求标准答案或结果,这就是童林堡想实践“理解式学数学”的初衷与课程设计。

十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幼儿园学数学,适宜的形式在区角,关键经验是图示化。幼儿园阶段得到的启蒙,会影响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年把“数学主题”从科学领域,单独专题化的原因,从入园就重视!

通过专家指导,我们把学龄前儿童学数学的经验认知,从三个维度,分解成九个步骤:感知图形与空间方面,有集合、分类和模式;认知测量与记数方面,有数量、测量和计算;探知计算与运算方面,有推理、运算和逻辑。

童林堡学数学的九个步骤如何实施?

我们做了教师用表,以课标为基础,每个步骤3张量表;同时,每班级都有目视图,每推进1个步骤,孩子要完成动态打卡。27次量表,用100天的时间,高频体验,然后每年递进!

童林堡学数学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课题伊始,教研组外出学习、分组讨论和小组训练,全体老师“弄懂学会”。在掌握幼儿学习规律基础上,各级部组织不同班级的对照试验,以实际观察积累初步经验,形成笔记。

以材料为依托,我们为各班级配备了两套玩教具。一是小、中、大班,各配备了南师大的“小海螺”数学材料;二是浙师大的“游戏啦”,中大班各一套,小班则沿用“蒙氏数学”。老师们经过培训练习,熟知各种玩法。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进度是不同的。老师们以问题为抓手,对《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关于“数量型”等数学目标,反复讨论、逐一确认,掌握幼儿各年龄段的关键经验。以上,是我们这次“数学专题”的准备工作!

三个阶段,让孩子爱上学数学;九个步骤,让孩子学会学数学。在游戏中学习,培养孩子的潜力,以故事为切入、任务为导向、分小组比赛,有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准备、实施、呈现,三个阶段,教研组进行了分层动员。

首先,讲好先进的故事。教研组整理了“阿基米德、高斯、牛顿”三位数学达人的童年故事,还有“达芬奇、爱因斯坦、林徽因”等中外优秀“天才中的全才”的成长故事。人物具体、案例鲜活,孩子们更津津有味……

其次,发现有趣的数字。围绕“身体里的数字”“生活里的数字”“音乐里的数字”,教研组做了调查表,请每位家长协同,启发并了解孩子学习方式。15个问题导入,让孩子时时处处地去发现数字、表征数字,培养数感。

再次,解决实际的问题。以任务为导向,每个孩子发了1.5m软尺,“量量爸爸的身高”。小班布置了“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中班布置了“用100元筹备6份礼物”,大班布置了“量一棵树的高度”等任务。

然后,以表征作为绘本。家委会为每位幼儿准备了数学绘本,20本册子让家长有了辅导工具。幼儿园预备了30张“每述说画”,百日成册,家长可看到在专项学习中的变化。彼此依托、双向奔赴,家园共育帮孩子夯实经验!

最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我们的使命,就是激发他的兴趣和潜力,而不是培养“记忆式学习”的儿童!未来决定现在,长线推进,我们选择了比较难、也很少人走的路!

主题教学,深化逻辑思维练习;迭代练习,拓宽适宜性领域。童林堡,用理解式学习法,减少孩子未来学数学的畏难情绪!

三阶段、九步骤,让孩子“爱上及学会”学数学。这就是我们正在实施的《童林堡夏季“奇妙数字”之旅》,有料且有趣!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