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青岛工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校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有效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课程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一个根本、两个目标、三个任务和四种素质”的课程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力求打造线上优质课程和线下独居特色的翻转课堂,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结合,努力培育有健全人格、有理想信念、有创新意识、有实践能力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于课程目标和学情分析进行反向教学设计,学院确立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学生激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内容鲜活,课程设置学生新闻播报,主题讨论聚焦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生动的案例相结合进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课堂盘活,设计课堂“六个一”模式,提高课堂互动的高效性,实现线下课堂的“翻转”;教学灵活,课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不同的阶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提升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优化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

课程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建设和更新课程内容与资源。党的二十大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团队心打造了7个二十大精神学习微课堂,精心制作一系列微视频,及时融入最新成果和研究,有效地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建立课程组专属资料库,收录本校大量优秀学生作品,及时更新视频、课件、案例等多类型资源;学校立项完成思政课题库建设,已验收1800道高质量试题,并对题目的难易度和对应的考点进行准确划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服务于线上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练习、教师备课和科研等,先后近一万名学生受益。

三、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团队致力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同阶段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时期,课程团队以思政课教材为主线,通过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主题,在课堂主题教学和主题实践活动上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

实施线上“234”学习法和线下“六个一”模式,“234”学习法以抓住教材和教学视频为基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笔记和课下作业3个习惯,将“学”、“问”、“思”和“行”4种形式贯穿学习全过程。学习过程中实行“一章一测”“一章一论”“一章一辩”“一章一调”“一章一演”和“一章一作”,真正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疫情期间,学院根据现实情况探索以主教学平台“智慧树”慕课为主、“学习通”和“QQ群”为辅的“1+2”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打造独具特色的翻转课堂活动

课程团队原创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利用主题调查、深度讨论课、思辩课、新闻播报、成长课堂、微电影、微视频和旁听司法审批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乎气”进入课堂,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20名骨干教师与40名优秀学生组成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宣讲团,先后进行了58场宣讲。

学生在思政教师指导下获得山东省大学生讲思政课二等奖一项、三等级一项。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项、青岛市思政工作创新奖五项、两位教师被评为青岛市思政名师、五位教师获得青岛市思政课讲课比赛二等奖。

五、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为解决学生成绩评定不全面、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过程不科学的问题,课程一直在积极探索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技术手段,以求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设置明确的教学环节权重,将学生平时成绩权重进行设置并开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注重形式多样的过程性考核,课程设置章节测试、每周作业、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多阶段测试,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查漏补缺并为下阶段学习设定目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作业设置生生互评环节,让学生在批改作业中加深记忆、增进相互了解,讨论课、思辩课中设置投票环节,营造课堂氛围;小组任务设置教师评分、组内评分和组间评分环节,细化分项评分标准,力求全面、客观和公平;适当开展评选和奖励,将优秀作业、作品展示在线上、线下平台,在学期末进行各方面的评选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提升的动力。

(来源: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晓燕)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