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校友回忆录 -- 济南三中的“三老四少”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每一所名校的声誉都是由一些著名的教师来支撑的,济南三中也不例外。在济南三中七十多年建校的历史上,涌现出众多的名师,可以说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影响力、最神秘的名师就是著名的“三老四少”。

何为“三老四少”呢?据传,是指学校发展历史上在教学上有名望的三位老教师和四位年轻教师,合称为“三老四少”。但是作为学校却从来没有正式命名过“三老四少”,也没有对其进行过表彰,但这仍不影响他们在学校发展历史上的影响力。至于“ 三老四少”具体指的是哪几位青年教师,众说纷纭、谁也说不清,至今都是个谜。

据考究“三老四少”的兴说是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济南三中是1948年10月济南刚解放时成立的,当时校址位于如今的山东省实验中学地址上。当年三中的名气很大,报考人数众多。据当年的老师回忆说,报考三中的学生排队都排到了杆石桥。可见学校对学子们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当年济南市最好的中学也是一所真正的名校。

从1948年学校成立到1960年学校搬迁, 这十几年是学校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三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得到极大地提高,达到了一个顶峰。与此同时,教学相长的缘故,在教学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 三老四少”之说大概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1962年三中从泰安回来后,搬到经六路的位置,学校经过这一变迁元气大伤。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怀念老三中的兴旺时期,“三老四少”之说其实就是对老三中兴旺时期的一种怀念。

“文革”结束后,三中作为一所知名老校,被省教育厅列为济南市首批四所省重点中学之一,三中又开始了新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三老四少”之说就更加风靡,甚至还具有神秘色彩。这多少也带有众多的期盼,那就是希望学校有更多的优秀教师涌现出来。

如果我的上述分析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再来探讨“三老四少”到底指的是哪些老师呢?

姜国利老师是一位研究三中历史的痴迷者。据他提供的一些口口相传的资料显示, “三老”可能指的是:孙俊扬(教务主任) 、杨明华老师(语文)和柳缉吾老师(语文),“四少”可能是:戴元凯(化学)、张梁(语文)、包子衍(语文)和杨善明( 数学)。当然也有相传“三老”中有高修武老师(英语)、张大伦老师(英语)、王昭全老师(数学)、孙晓东老师(英语)等等的,“四少”中有相传为康家体老师(化学)和于明诗老师(语文)。

不管具体是哪些老师,他们都是在教育教学上具有很高影响力的老师。“三老”都是三中建校时老资格的教师,他们学历高,阅历深,知识经验丰富,和学生关系和谐,在广大师生中有很高的威信。“四少”都是三中年轻有为多才多艺的老师,他们教学认真、成绩好,和学生关系融洽,有较好的口碑。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英俊潇洒,形象极佳,是很多三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这些毕竟是相传的,我虽然和“三老”接触的很少,但相传中的四少基本上都教诲过我。我在校工作时和戴元恺老师在一个办公室,曾经向他求证过,他摇了摇头,用他那特有的南方口音回答我说:都是瞎编的,没有的事!戴老师之所以这样说,我想可能是受“文革”迫害的影响,仍具有很强的戒心,不愿谈这些事情。但是他的教学水平是公认的,历届学生对他的教学都是高度认可的。他如果是“四少”之一的话,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张梁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师,不但语文课教得好,而且还喜欢话剧表演。据说他当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所以在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中,总能看到张梁老师的出色表演。张梁老师教学风趣,他的特点是表情总是很镇静、不动声色,可从他嘴里说出的话语却颇具幽默感。我对张梁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1972年中日建交,当时的日本首相是田中角荣,张梁老师站在讲台上面无表情、不动声色的介绍说,田中很喜欢中国文化,喜欢背中国的新华词典,他看一页撕一页,看完了也就全背过了。当时我太吃惊了,这人也太厉害了!虽然你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意识到这种事情没有多大的真实度,但当时我们这些学生是真信。现在看来这是老师教学的一个策略,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当年这个激将法对我确实起到了激励作用。

包子衍老师是位学者型教师,他对鲁迅先生的研究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凡是听他讲课的学生都会感受到他的学识渊博,进而都会对他产生极大地崇拜。他长得很清瘦,尖尖的下巴、瘦瘦的身体、戴着大大的眼镜,但从他嘴里说出的话却是很有震撼力,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杨善明老师在数学组可以说是位屈指可数的代表人物。他最习惯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进教室门前使劲把烟掐灭,然后走进教室,所以学生们给他起的绰号就是“大烟鬼”。这个绰号丝毫没有贬义的意思,而是一种学生对他的爱称,因为学生从来没有什么题能难倒他。

现在看来,我们在探讨“三老四少” 时,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三老”还是“四少”,他们都是三中优秀教师的形象代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学校建校70多年的今天,我们怀念“三老四少” ,纪念“三老四少”,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三老四少”,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学习他们对教学工作的痴迷研究、学习他们对专业素质的无尽追求。至于“三老四少”到底是谁,今天我们已没有必要去探寻了,不妨让它成为一个“迷”、一个永远美好的传说,把这个美好的“迷”永远记载在济南三中发展的历史中吧!(作者:刘堃,原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济南三中70级8班学生,大学毕业后,来校任教并担任学校领导。)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