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座幼教:有趣的科学实验课“沉与浮”的探索之旅

教育
关注偶然间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老师和孩子们开启了《沉与浮》的探索之旅。
沉浮初实验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实验材料,然后把实验材料依次放入水中,仔细观察着物品的沉浮结果并记录。






实验过程中孩子们提出疑问:回形针又轻又小,为什么也会沉下去呢?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分 析
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是大的、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之后,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判定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
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
后续材料支持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下次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
同属性,不同沉浮
孩子们实验后发现,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在一次实验中,王诺拉小朋友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盘子充满水之后发现盘子开始沉下去了,易拉罐装满水之后也沉了下去,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


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怎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 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浮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大家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深入探索。比如,孩子们通过对碗、盘子、易拉罐等金属物品的探索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后续材料支持
根据上次实验的结果,孩子们对空心和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而引起了更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下一次实验为孩子们提供了回形针、乒乓球、鸡蛋等材料,让孩子进行有趣的沉浮游戏。
有趣的沉浮(沉)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


当空心的易拉罐灌入充足的水就会使易拉罐的重量发生变化,导致易拉罐下沉。


当用杯子把乒乓球往下压时,杯子里的空气推开了乒乓球周围的水,所以乒乓球沉在了水底。
有趣的沉浮(浮)
如何使曲别针浮在水面上呢?
传传:加盐改变水的密度可以吗?
结果证明,加盐并不能使曲别针浮起来。


果果:那我们加一张纸吧,把它放在纸上。


结果: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当纸浸湿沉入水底,曲别针就浮在了水面。


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




分 析
孩子们从一开始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了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教师有话说
从幼儿对一系列沉浮的实验操作来看,教师的“教”更多地体现在老师为一系列实验提供引导和材料支持。而幼儿的“学”则是体现在幼儿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探究行为。
第一,善于从幼儿的兴趣中寻找探索点。
从孩子的兴趣点切入,通过共同收集材料,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循环中有层次性地将每个阶段的探索串联起来,以达到幼儿对沉浮经验的有序性。
第二,活动中教师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
从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定位是活动的支持者。通过创设有效性的情境,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分析结果的产生原因不断调整所投放的材料。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利用沉浮材料的不同性质不断制造与幼儿原本认知经验的冲突点。这些矛盾的冲突点就是本次活动中的教育价值所在,从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去猜测结果,验证结果,从而来发现问题,在这一连串的活动中,不断丰富、拓展孩子们对沉浮的认知经验。只有孩子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尝试,才能更好地将这些认知经验转化为幼儿内在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