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长清区第三实验小学:打造STEM教育新生态 助力每个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未来校园的供热系统是什么样的”“怎么在火星上建立一个农场?”有别于传统课堂学习方式,在长清区第三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真实情况提出问题、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在探究和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就是STEM教育模式。

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未来五年要“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模式”。《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8版)》的先后发布,均对STEM教育在学校的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3月以来,学校开始着手深耕“STEM教育校本化”工作,希望能够关注孩子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合作学习、探究创新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得到适性发展,通过STEM教育影响人、塑造人。

基于真实问题探究学习

STEM教育与学科双向融合

“泥石流可怕吗?”“对于土壤侵蚀你有什么想法?”在学校STEM教育工作坊中,学生们正围绕《山体滑坡的秘密》展开小组实验。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塑料盆、沙土和纸杯等实验物料,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模拟山体滑坡现象,去回答山体滑坡的影响、影响它的因素等问题。“工作坊既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也是老师教研的场所”,校长房杰说道。

在这里,STEM教育实现了与学科双向融合的效果,避免了脱离学科的误区。STEM实现校本化以后,学生能够提出“真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真探究”,通过研究学习、积累制作出“真产品”,这样的学习过程在长清区第三实验小学并不是孤例。

在数学课上,黄兆镇老师用孩子们熟悉的跷跷板为例引入课堂教学。“这其中有杠杆原理、质量单位等知识,我就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他们布置了实验作业,用家里的雪碧瓶、脸盆、纸杯等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天平,了解‘克和千克’这一质量单位,激发他们DIY和STEM学习的兴趣。”黄兆镇表示,质量单位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体验活动才能逐步建立质量观念,让知识具象化。原来曾让学生们利用天平掂一掂、称一称,但这样的感受较为浅层,导致个别学生误用观察物体的体积大小代替质量多少。如今学生通过DIY制作简易计量工具,领悟质量测量的本质上是测量物体与标准质量比较过程,建立克、千克等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老师,为什么每片叶子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有的叶子变黄了?”根据学生的问题,蒋莹莹老师以“童眼观秋意,一叶一世界”为题进行了STEM“叶趣”主题实践活动。“我引导孩子们在叶子的颜色、形状和作用三个方向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研究,制作分工计划表收集树叶,再用手抄报、绘本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实际上,本着,“稳步推进、有效开展”的思路,学校于今年3月率先在四年级开设每周两节的STEM 课试点,课程深受喜爱。9月份,学校将STEM课堂推行到3—6年级,每周两课时,“我们真正做到有师资、有教材、有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和项目设计的学习。”房杰说道。

STEM+学科融合

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将STEM课程划分为科学探究类、手工制作类、未来畅想类、工程挑战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依托STEM活动社团、STEM项目探究实践、STEM物理学习空间三大路径加以落实,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5年级2班的学生心中,制作喂鸟器或许是学生时代一次难忘的回忆,这也是学校STEM项目探究实践的一种。为了成功制作喂鸟器,同学们先查找了鸟的常见种类有哪些,然后根据它们的身体特点,如嘴巴的长短等找到了不一样的夹子去模拟鸟嘴。

“我把吸管剪成了一截一截的,用夹子做鸟嘴测试能不能夹住鸟食。”王雪萌回忆道,“我把存食盒、喂食盒尽量摆的自然、醒目,然后把自己做的喂鸟器放在了室外做实验。睡了午觉起来发现吸引来了很多小鸟来吃食,还有的鸟在这扎下了窝。”李纪航说道。赵驸源给喂鸟器中添加了棉花,还放置了喝水的盒子。他还和爸妈积极交流,听取了及时换粮的建议后,将喂鸟器放在房顶上3、4天后,他惊喜地发现小鸟孵了5、6枚蛋。王岩岩的孩子在五年级二班就读,今年她发现了孩子有了显著变化,“自从学校开启了STEM教育以后,孩子回家和我聊天的话题都多了,常常和我主动分享今天又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实验,像一个小老师,很多跨学科的知识我都不知道。”王岩岩说道。

以喂鸟器为例,这是学校STEM项目式学习活动之一。据悉,学生会基于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感兴趣的事情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化的研究,目前本学期已进行了18项研究课题,时间最长的为一个月。像工程挑战类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采取三种不同的方式,找出最高的和最稳的搭法。老师会让学生先画出搭建的设计草图,再根据搭建效果不断分析修改设计图,形成最终的搭建方式。诸如此类的还有隔空控牙签、直立的鸡蛋、迟钝的硬币等项目。

2020年12月,学校成立了至美远航STEM团队,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以项目组形式,深入进行STEM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研究。为提高STEM教学质量,将原来的分学科教研,改变为各学科、各年级教师联合教研模式,把每周三上午第三、四节课定为STEM专题研讨时间,实现教学方法的智慧众筹。

在《火星农场 未来家园》作品中,学生们畅想如果把地球上的动物如面包虫、蚯蚓、小羊等带到火星上如何实现共生共存,他们根据动物的特点深入研究畅想建立动物农场,还研究了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物质并设计了食谱,后来该作品成功入选了第四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优秀案例集。STEM教育至美远航团队参加第四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荣获了全国小学组第13名、山东省第1名的好成绩。

学生由接收者变为主导者

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

“进行STEM教育实践,最大的困难就是改变教师的观念,从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转变为基于真实问题为导向,用行动去研究、去做事的整合性思维,帮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点。”房杰说道。

为了夯实教学基石,学校开展了主题专家讲座、外出培训、线上学习等活动,让教研真实发生。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杭州参加STEM与项目化专题培训学习;多次邀请STEM课程专家到校做讲座;定期组织教师线上学习STEM教育专题讲座,并观摩优质课,让课程资源融合化,实现STEM普适化。 在学校的不懈努力下,慢慢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接收者变为主导者;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不再是教师主导,而是变为学生的参与和调控。”

目前,STEM+学科融合课程的扎实推进,特色凸显。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从被动的学习走向主动的学习,促进了高阶学习的发展。未来,学校将努力打造STEM教育新生态,让STEM教育助力每个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文/新浪山东 于付天骄 张晓盼 视频、图片/王洪鑫)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