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润校园 临沂市打造“看得见”的大思政体验阵地

新浪山东
关注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4月,由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沂蒙精神润校园”媒体行活动在临沂市展开。新浪山东应邀走进临沂市大中小学,进行了实地参观、调研。
营造浸润式育人氛围 打造“看得见”的大思政体验阵地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特质,在沂南孟良崮实验学校,新浪山东编辑参观了红色专题教室、抗日学堂旧址,并看到了红色教育课的改革成果,观摩了学生们送军粮、救伤员、磨粮食、唱红歌、纳鞋垫拥军等红色活动,再现了沂蒙人民支前抗战的场面。在红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荣获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临沂市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临沂市少先队优秀中队”“临沂市第十届中小学读书系列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获“红领巾心向党·我的中国梦”组织奖、“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活动组织奖”、“第四届山东省优秀少先队集体”、“中国校园媒体示范校暨中国校园优秀校报校刊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据悉,临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承担着兰山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培训任务,基地划分为综合实践区、工业实践区和农业实践区,采用沉浸式教育模式,让学生们真听真看真感受,设置了烙煎饼、穿越火线、飞夺泸定桥、农业大生产、分田到户等多项红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

在临沂市第三实验小学,一场独具特色的课间操正在进行。新浪山东编辑看到三年级近800名学生同唱一出柳琴戏,四年级学生集体舞动腰鼓……校长官爱芬表示,学校把体育运动和红色教育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可以让孩子们接受红色教育。

近年来临沂北城小学坚持立德树人,围绕“雅·乐”核心办学理念和培养“德美才广,知行合一”文雅少年的育人目标,依托临沂本土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出红色沂蒙、泥塑、面塑、航模等100多门特色课程,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大红色校本课程体系,开展了系列校园红色教育行动,真正让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融入了临沂元素。

深度融合学科红色基因,创新“思悟行”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多年来,临沂大学延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沂蒙精神融入办学实践,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临大特质。为了发挥红色力量震撼人心、沁人心脾的榜样作用,临沂大学启动了“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520”线上教育活动,以“红色”为主题,引导大学生在线上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听红色故事,互动交流、口传心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沉”,在互动中传承优秀文化。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海英说,“这项活动是拓展高校思政第二课堂的大胆创新。活动启动以来,大学本部8000余名学生全部报名参加。”据悉,临沂大学“红动520线上活动”,共520分钟,不仅传承红色文化,也展示了榜样的力量。


可以看到,临沂大学身体力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沉”,在互动中传承优秀文化。同时,新浪山东编辑还参观了原创红色舞剧《渊子崖》排练、原创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排演,并实地考察了学校溯园、北海银行博物馆、红色文献资料中心、沂蒙文化长廊、沂蒙文化研究院、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指导研究中心等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教育部课程中心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实验区,临沂市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牢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沂蒙精神为魂,以区域改革为纲,全面构建立体化教育格局,推进红色教育体系化、课程化、项目化、活动化,初步形成“校校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师生齐参与”的生动局面,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改革经验入选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文/新浪山东 于付天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