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获重点支持建设“双一流”!

新浪教育
关注6月9日上午,山东省教育厅、淄博市人民政府在齐盛国际宾馆举行仪式,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支持山东理工大学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引领,强化配套政策支持,推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淄博市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皓,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党委副书记胡兴禹,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国华、王立斌、易维明,淄博市委常委、副市长宋振波,淄博市副市长王可杰等出席仪式,淄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高庆波主持仪式,省教育厅、淄博市及山东理工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

吕传毅代表学校致辞,向一直关心和支持山理工建设发展的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淄博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这是省市联手支持山理工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山理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机遇,也是山理工和淄博市校城融合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升级版。

于海田在致辞中指出,省市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是山东理工大学提质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淄博市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创新赋能的重大举措。
淄博市将倍加珍惜山东理工大学这一宝贵的资源平台,坚定不移地把支持理工大、服务理工大、发展理工大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邓云锋作了讲话。他表示,省教育厅将同淄博市一起,加大对山东理工大学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平台建设、对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快发展,早日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白皓、王可杰分别代表省教育厅、淄博市签署了《山东省教育厅 淄博市人民政府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提出,共建目标为,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引领,强化配套政策支持,推动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建设适应“八大发展战略”需求的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源、活力源、产业源和城市的亮丽名片”,为淄博市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备忘录》明确了省教育厅、淄博市和学校的共建内容。省教育厅支持山东理工大学高质量特色发展,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支持山东理工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共建齐创大厦和各类平台,全面推进校城深度融合;支持山东理工大学深化对外合作办学。
淄博市支持山东理工大学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将学校纳入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负责规划建设“一空间”——齐创大厦;支持学校建设高端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平台等“六平台”,建设军民融合研究院;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建设与省市重点产业关联度高的学科专业集群,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一机制”;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经费支持,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给予支持。
学校坚持立足淄博、服务山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一机制”建设,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着力建设优势学科专业集群,聚焦省市重点产业领域,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构建“定制式”人才培养体系,对接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对口专业,努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淄博人数;协助淄博市推进“一空间”;强力推进“六平台”规划建设,有力支撑助力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创新与融合发展;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为区域发展、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打造“齐国故都”城市品牌。
《备忘录》提出,为确保合作协议内容的落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落实共建政策和措施,协调重大工作事项。合作期限自2020年6月至2024年12月。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则,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建设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实力雄厚、办学设施齐全。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7.36万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335个,运动场面积13.2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33万册,电子图书、期刊(含学位论文)78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9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0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