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周传恩:让祖国大地遍植幸运之草

山东大学
关注
初见周传恩时,一顶黑色的鸭舌帽,舒适的休闲装和运动鞋,不同于在实验室“白大褂”的着装,瞬间拉近了与记者的距离。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他幽默风趣的回答引得办公室内笑声阵阵,温和的态度令人如沐春风。
周传恩,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2007年在山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Samuel Roberts Noble基金会,从事植物发育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2013年归国后受聘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此项目成为山东省首次获批的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2017年获得第21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入选青岛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周传恩在植物学国际顶级SCI学术刊物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并担任了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分会理事以及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草学》杂志编委,为促进国内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情系良草,心怀沃土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俗称“三叶草”,又有“牧草之王”之称。它以收获叶、茎为主,具有生命周期长、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能力强等优点,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牧草。“苜蓿来西或,蒲萄亦既随”,两千多年前,苜蓿自西域而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天然的四叶草,大概每十万株中有一株,因此也被视为“幸运”的代名词。“我希望可以通过研究,培育出叶量丰富,品质优良的苜蓿。”多年来,周传恩一直致力于重要牧草苜蓿的品质改良,种植优质牧草,培育“幸运”,是他的科研信念。
周传恩介绍到,在美国,奶牛饲料的首选是苜蓿,因为苜蓿干草的蛋白质含量高,可以提升产奶量,而且,生产同等数量的饲料蛋白质,种苜蓿比种粮食作物节省一半以上的耕地。苜蓿多年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而美国是苜蓿生产的第一大国,全世界70%的苜蓿都产于美国。中国的苜蓿产业虽然也在迅速发展,产量得到极大提高,但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赖国外进口,2008年以来进口量更是以指数级增长,这对中国畜牧业发展是一种很大的制约。
“为满足国家和山东省草业以及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推进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掘农民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苜蓿的改良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周传恩对世界上最大的苜蓿突变体库中约20万株苜蓿突变体进行了筛选,积累了大量的遗传材料,并以此为基础对苜蓿的复叶模式进行遗传改良。目前,周传恩的团队已经获得了可以用于让苜蓿长更多小叶的5个基因,通过分子遗传操作,就可以使原本只有三个小叶片的苜蓿,长成五个小叶片,甚至是七个。当小叶片增多后,其中的脂肪,钙,磷含量会有显著提高,苜蓿的牧草品质也随之提高,当奶牛食用该类牧草时便会生产出优质奶源。
当谈及对苜蓿的研究过程时,周传恩坦言,2013年归国初期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因为是全新的实验室,所有的实验器材需要购置,科研人员需要重新招募,而且实验体系还未完善,需要进行调整改进。因为面临新的实验环境,空气、温度、湿度等条件与原来都有所不同,很多实验材料相继污染。不过,周传恩说:“虽然在国外的实验环境稳定,而我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中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一直希望尽我的努力去回报祖国对我的培育,况且,可以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也是我的荣幸。所以那时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只是科研道路上一点小小的绊脚石,完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热情。”虽然“973计划”于今年将进入尾声,但这并不是研究的结束。周传恩表示,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才是真正的考验,他希望这些分子调控元件可以顺利跨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死亡之谷”,成功运用于实际生产,将苜蓿的研究成果真正谱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成为PI以后,周传恩的实验室里有着几十人组成的科研团队,他们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一起努力奋斗的战友。
从一名单纯的科研工作者,变成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老师,这是周传恩归国后身份的一大转变。做科研,他认真执着;为人师,他用最大的热情去对待每一堂课,真诚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以诚相待,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在学生中深受欢迎。
“我对学生的态度首先是平等,我不认为他们是在为我的实验室做事,这一定是一个双赢的关系。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可以学有所成,而我的实验室也会因为他们而发展得更好。”周传恩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同时也给予他们极大的自由。“我希望我的学生们除了科研以外,可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我通常不会拒绝他们请假,但有一条基本原则他们必须遵守,那就是在实验室时,就一定要全身心百分百地投入。”周传恩表示,实验室工作确实很辛苦,自己在读书时期,常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几乎成了一种生活常态,但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这就是本职工作,如果付出的时间不够,努力不够,是很难取得成果的。
在生命科学学院,周传恩先后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全校通选课“应用植物学与创新”以及面向研究生的“植物功能基因组”课程,参与了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前言进展”和研究生的“植物分子遗传学”等课程设计,同时还指导了本科生的“山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毕业设计。作为老师,他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递生命科学最新的研究进展,让学院得到更好的发展。他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影响着一批批走进生命科学大门的学生 。
周传恩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育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绝不是只有高智商就行的,综合发展更重要。”周传恩不希望看到有些同学在学业上成绩突出,却因为缺乏创新能力,不懂逆向思维,人际交往技能较差等原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与学生相处时,他都会格外的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支持学生表达想法;自己则在科研领域内不断创新,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鼓舞学生全面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为于思,毁于随。”周传恩一直对自己在学生时代没有好好未来发展有些遗憾,“也许未来的事情暂时还没办法看得那么清楚,但至少要为自己订立短期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去做到最好。”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绝不盲从。“如果没有目的,人云亦云,那未来的道路很可能会是一片模糊,最终也无法做到行业的佼佼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做什么,不管在哪个领域,一旦下定决心,就要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往往最厉害的人,是可以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得非常好的人,因为这样才有资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周传恩说。
虽待人温和,但周传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却要求严格。他教导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有应付心理,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应该加以重视。正如钱三强所言:“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做一件事就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有了一个个“最好”的积淀,最终才有可能走向领域内那个金字塔的顶端。
平和、宽容、乐观是周传恩对自己的评价。不争不抢、专心本职,不愠不怒、明月入怀,不疾不徐、磊落飒爽,是君子之风。一株苜蓿也许难以独自生长,但千万株依靠着科技的力量改良的种子,必将遍植万亩良田沃土。十年光阴匆匆而过,但他步履不停,让优良的苜蓿生长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才是最终的归宿。

